AI 風潮席捲全球,不論是在日常生活的消費,又或是投資時,似乎都能看見與 AI 相關的敘述,引起人們的注意。不過現在也有人注意到這個「漂 AI(AI Washing)」現象,警告這可能是誇大且扭曲的一種行銷方式,甚至連監管單位也開始關注此議題。
漂AI(AI Washing)是什麼?
「漂 AI(AI Washing)」源自於生態學家傑‧韋斯特福(Jay Westerveld)在 1986 年創造的「漂綠(Green Washing)」一詞,指的是將環保用作行銷產品的方式,但實際上產品的製作或使用仍然對環境有所影響。因此,所謂的「漂 AI」 代表企業過度強調 AI 在其產品或服務中的作用 。
例如,某項產品實際上使用的是老式演算法,卻被貼上 AI 驅動的標籤,又或是在應用程式中嵌入公開可用的生成式 AI API 工具,就將其當作 AI 應用程式進行行銷,都是「漂 AI」的一種形式。
亞馬遜遭指控「漂 AI」!無人商店和自駕車背後,仍大量依賴真人
亞馬遜(Amazon)在 2016 年推出 Just Walk Out,希望打造一個運用 AI 辨識消費者在 Amazon Go 和 Amazon Fresh 商店中購物行為的環境,讓消費者走進商店、拿取商品後就可以直接離開,不須要等待店員結帳。不過,這項技術於今(2024)年 4 月份就被踢爆除了使用 AI 以外,亞馬遜還在印度雇用約 1,000 名員工來手動檢查近四分之三的交易。
不過亞馬遜很快也對此作出解釋,表示這些報導是錯誤的,因為印度的員工只是負責審查該系統,並沒有審查所有商店的交易,也指出人工審查者很常見,安排員工負責這部分的工作與其他重視準確性的 AI 系統沒有不同。
無論亞馬遜案例的實際情況為何,這似乎都說明了一個日益嚴重的新問題— —企業是否對其 AI 的使用做出了過度誇大的聲明 。
另一個例子是包含 Alphabet 的 Waymo、通用汽車的 Cruise 等公司的自駕車計畫。雖然車子確實可以在 AI 的運作下自動駕駛,但 Waymo 仍有員工在監控汽車的運行狀況,並在出現問題時可以遠端介入,而 Cruise 也坦承自家的自駕計程車每開 4 到 5 英里就須有人工協助,可見自動駕駛的技術實際上仍然依賴遠端的操作員。
企業為什麼要漂 AI?不標榜 AI 就很難獲取資金和關注?
根據關注新科技公司的投資基金 OpenOcean 的數據,在 2022 年雖然只有約 1 成的科技新創公司在宣傳行銷時提到 AI,但到 2023 年時,這個數字已上升至 25% 以上,而在今年可以預期這個數字將超過三分之一。
該團隊成員斯理‧阿揚加爾(Sri Ayangar)指出,為了獲取資金和走在科技發展的前端,促使一些新創公司誇大了自己的 AI 能力,否則這可能會讓他們處於不利的地位。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KPMG 英國的新興技術風險負責人道格拉斯‧迪克(Douglas Dick)表示,由於 AI 的定義尚未統一,所以關於「漂 AI」的問題短時間內還沒有辦法解決,而「漂 AI」可能會對企業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在 AI 上支付過高的費用,但它可能無法達到所預期的協助。同時,對投資者來說,這也讓辨識真正的技術新創公司變得更困難。
因此目前美國證券交易所(SEC)已注意到這點,並在 3 月份指控兩間投資顧問公司涉嫌使用 AI 做出虛假和誤導性的敘述,向客戶和潛在客戶宣傳自己正在以某些方式使用 AI,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這麼做,因此向這兩間公司開罰 40萬美元。SEC 執法部主任 Gurbir S. Grewal 警告,假如企業聲稱在投資流程中使用 AI,就需要確保這樣的陳述並非虛假或具有誤導性。
參考資料:BBC、Computer World、Financial Times
(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