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10/28)The Information 報導透露,Meta 正在開發一款 AI 搜尋引擎;同日,Google 表示 Google AI Overviews 本週即將在台灣推出;OpenAI 的 SearchGPT 則是提供用戶加入排隊名單。
在重視資訊正確性的場合中,比起一些創造力較高,卻較容易出現 AI 幻覺的模型,許多人更偏好使用會附上來源資料的 AI 搜尋引擎。見識到 AI 搜尋引擎的潛力與必要性,科技大廠也投入大把資源準備推出新產品,然而除了 Perplexity AI 之外,繁中市場目前可以選擇的 AI 搜尋引擎仍然數量較少,討論度也相對較低。
面對繁中 AI 搜尋引擎的空缺,《未來商務》編輯團隊注意到 a16z 於 9 月公佈的全球百大 AI 工具排行榜中,奪得第 9 名的 Liner AI 其實也是 AI 搜尋引擎,雖然並未提供繁體中文介面,但已經可以使用繁中回覆。此外,主打多語言的 Felo AI 搜尋引擎也提供繁中介面與回答。因此,本次決定開箱 Perplexity AI、Liner、Felo,一次實測 3 款 AI 搜尋引擎。
評比將以資料收集能力與統整能力為主,介面友善度為輔,力求找出資料收集與統整功能最強大的 AI 搜尋引擎。測試時統一詢問「請提供給我台灣企業 2024 年執行 ESG 的相關數據資料」,以便測試 AI 搜尋引擎的資訊來源是否包含臺灣繁體中文資源、內容是否即時,並瞭解統整多項數據的組織能力。
Perplexity AI|AI 搜尋引擎元祖,回覆架構清晰有條理
成立於 2022 年的 Perplexity AI 號稱世界上第一個對話式 AI 搜尋引擎,日前正在洽談新一輪融資,估值望達 80 億,每日查詢量已達到 1,500 萬次。
開啟 Perplexity AI,首先會見到一個搜尋框,輸入問題後使用者可以直接搜尋,或是調整下方參數。Focus 可以選擇 Web(涵蓋所有網路資料)、Academic(學術搜尋)與 Writing(不使用網路資料)等;搜尋框右下角可調整是否使用 Pro Search。根據 Perplexity 網站解釋,Pro Search 使用高階 AI 模型,提供更加精準、深入且值得信賴的回覆。
輸入問題後,便會進入對話介面。Perplexity AI 回答問題時會分出 3 大區塊,包含 Sources(資料來源)、Answer(主要回覆區)與相關影音圖片。
本次實測詢問「請提供給我台灣企業 2024 年執行 ESG 的相關數據資料」,並使用 Web(涵蓋所有網路資料)、Pro Search 模式進行。Perplexity AI 將回答區分為整體現況、挑戰與困境,以及未來展望 3 大部份,並於「整體現況」統整出永續報告書的認證比例、中小企業的參與率、數據覆蓋率。
資料來源共有 6 項,包含智庫、企業發布之文章與大學研究報告,幾乎皆引用可靠來源,表示確實收集到有效的資料。
Perplexity AI 回答問題的結構清晰,方便使用者從各方面來瞭解臺灣的 ESG 發展情況,然而引用的數據量偏少,文中也出現語意模糊不清、容易產生誤會之處,使用者依然需要點入來源一一確認,並多加留意 Perplexity AI 的解讀是否有誤。
回覆寫到「台灣企業中已有 60.2% 的永續報告書經過第三方驗證」,使用者容易誤會為「所有企業之中,60.2% 企業的永續報告書經過第三方認證」。經編輯團隊查證,事實為《2024 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收集的 1,006 本報告書中,共有 60.2% 的永續報告書經第三方驗證,而目前臺灣僅上市櫃公司必須繳交永續報告書,大多數的企業皆尚未投入產製。
Perplexity AI
免費:每四小時最多 5 次 Pro Search。
Perplexity Pro:每月 20 美元,使用高階模型、每天至少有 300 次 Pro Search、可上傳檔案。
Liner|收集資料能力強,統整能力相對較弱
Liner 是由韓國新創公司推出的 AI 搜尋引擎,主打學術搜尋。根據 KED Global 於 10 月初的報導,Liner 著重在美國市場,擁有 1,000 萬用戶,日前於 B 輪融資中籌得 2 億美元。雖然僅能選擇英文、日文、韓文與簡體中文,但是輸入繁體中文,Liner 可以順利使用繁中回答。
整體介面與 Perplexity AI 類似,以搜尋框為主,免費模式中,分為一般與學術兩種搜尋模式,學術模式可以選擇「來源僅限論文」,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調整的參數。
Liner 的 Pro 版提供多種「AI Agent」,包含文法修正、翻譯與寫作等,方便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運用;Pro 版也可以自由選擇包含 GPT 4o、Claude 3.5、Gemini 與 Llama 等 AI 模型。換句話說,大部分調整功能都僅限付費用戶使用。
本次使用基礎模式來搜尋,輸入指令後,Liner 會出現非常詳細的「Solve in steps」,顯示 Liner 到哪些地方收集資料,就這方面來說,使用體驗滿好的。第二階段可以限定時間,如過去 24 小時、上週、上個月等,方便搜尋更有時效性的資料。
Liner 的資料來源共有 18 項,以新聞、政府機關網站為主,也包含少部分智庫。相較於 Perplexity AI 架構完整的回覆方式,Liner 的資訊分層較少,分為 6 項關鍵洞察:ESG 報告和認證、ESG 評比和排名、碳排放和淨零目標、高層薪酬與永續績效連結、中小企業的參與,以及 ESG 數據平台與支持。每一項洞察皆有簡短的關鍵數據或趨勢介紹。
Liner 提供的數據數量較多,單論資訊收集能力而言,Liner 是 3 款 AI 搜尋引擎中最強大的,但是整理與呈現資料的方式就相對較簡單。另外,點入資料來源、打開其他網站的連結之後,Liner 會自動為有使用的資料劃線,查證十分方便。
附帶一提,Liner 搜尋欄下方會出現與問題相關的廣告,是本次實測中唯一有廣告的 AI 搜尋引擎。編輯團隊實際開啟測試後,推測應為與 Google Ads 串接或合作,並非自有的廣告計畫。
Liner
Basic:免費,可使用 Liner Basic 模型。
Essential:每月 25.99 美金,可使用「AI Agent」功能。
Professional:每月 35.99 美金,可使用「AI Agent」功能、生成照片與上傳檔案。
Felo|與 Perplexity AI 高度相似,提供社群媒體搜尋
Felo 由日本新創公司 Sparticle 推出,2024年發布,主打「用您的語言搜尋世界」。根據 SELECT 的報導,該公司去年於 A 輪預融資中籌得 5 億美元。
首頁介面與 Perplexity AI 幾乎一樣,Pro 功能性能較好,每日限定使用 5 次。Pro 功能提供「搜尋範圍」調整,可以選擇特定的平台或格式,比較特別的是可以將搜尋範圍限定在小紅書、Reddit 與 X,可能適合經常需要觀測社群風向的工作者。
輸入問題後,Felo 的回覆分為 5 個項目,分別為企業參與度、關注重點、消費者認知、法規要求,以及永續發展獎項,資料歸納能力與完整性比不上 Perplexity AI。此外,雖然 Felo 提供 30 個來源,但回覆中使用到的來源資料僅有 6 筆,其他來源只有羅列在視窗右側。
Felo 介面的繁中化做得不太仔細,回覆內容出現簡體中文或非臺灣習慣用詞的比例,也比 Perplexity AI 、Liner 還要高。最後補充,Felo 提供「主題集」功能,可以將類似內容的主題歸類在同一個主題集,方便管理;以及提供稱作「思維導圖」的新智圖功能。
Felo
免費:每天 5 次 Pro Search。
Pro:每月 14.99 美元,使用高階模型、每天 300 次 Pro Search。
AI 搜尋引擎目前大同小異
老實說,Perplexity AI、Liner 與 Felo 三者的介面、使用模式其實大同小異。日常工作便需要大量收集資料的《未來商務》編輯團隊認為,目前 AI 搜尋引擎的確可以勝任初步收集、整理的任務,然而深度、廣度其實都沒有想像中強大,若是需要鑽研某個領域的相關知識,實務上還是需要搭配傳統搜尋引擎、人工查找。
Perplexity AI | Liner | Felo | |
---|---|---|---|
整理分析能力 | ●●○ | ●○○ | ●○○ |
資訊來源可靠性 | ●●○ | ●●○ | ●●○ |
資訊來源豐富度 | ●●○ | ●●● | ●●● |
資訊查證方便性 | ●●○ | ●●● | ●●○ |
介面易用 | ●●● | ●●● | ●●● |
付費版價位親民 | ●●○ | ●○○ | ●●● |
另外,本次實測也發現3 款 AI「選擇資料來源」的策略較為模糊、變化性高,即使在相近的時間,使用同一個問題詢問同款 AI 搜尋引擎,AI 也可能抓取完全沒有重疊的資料來源、生成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導致使用者在搜尋資料時,常常沒辦法第一時間得到想要的答案。
上述現象或許是因為使用者習慣遵循傳統搜尋引擎的邏輯,或是整體介面的引導模式,目前普遍傾向簡單描述大方向的需求,或是直接提出問題,而非提供非常詳細的 prompt。推測未來可能需要使用者進一步描述使用情境,來協助 AI 限縮範圍,或許就能夠摸索出更方便、符合需求的使用模式。
最後想分享,編輯團隊對於 AI 搜尋引擎有個天馬行空的期待:可以抓出部分深網(Deep Web)的資料。相對於傳統搜尋引擎就能找到的新聞、智庫新聞稿與機關網頁,如果 AI 可以找出難以直接搜尋到的資料庫內容,必定能夠大幅度協助找資料的工作者。
資料來源:KED Global、SEL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