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升溫,為了減低疫情傳播機率,這款「臺灣社交距離」App 已正式在 App Store 及 Google Play提供免費下載。App 會紀錄用戶最近 14 天內的接觸史,若用戶曾與確診者位於 2 公尺內、接觸時間達 2 分鐘,App 會在第一時間發出通知,自動出現警示提醒畫面。
全民載起來!App 自動紀錄 14 天內距離 2 公尺、接觸 2 分鐘對象
「臺灣社交距離 App」是由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與行政院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作的防疫 App,強調免註冊、重視隱私與使用者意願,不會擷取使用者資訊,也無個人資料上傳。
App 原理是透過藍牙訊號強弱計算使用者之間的距離,因此不會追蹤使用者所在的位置資訊,也不是足跡追蹤。
擔心民眾產生隱私疑慮,官方表示「臺灣社交距離 App」藉由藍牙技術記錄接觸對象、接觸距離與時間,並產生去識別化資料。去識別化資料是由使用者手持裝置每 15 分鐘自動生成一個隨機、不可回溯、無法還原的雜湊值(Hashed ID/隨機 ID),且每次的隨機 ID 皆不同,相關接觸資料僅儲存於個人手持裝置端 14 天,過期資料會自動從手持裝置中刪除。
值得注意的是,這款 App 目前的用途在於「輔助」減少疫情傳播,本身仍有一些限制。
首先,當使用者接獲通知確診,且同意上傳手持裝置內的隨機 ID 後,將由衛生單位給予一組驗證碼,提供使用者上傳記錄。因此,使用者於未經衛生單位提供驗證碼時,是無法自行宣布確診的,以避免發出不必要的告警訊息。但換句話說,若確診民眾不願意上傳資料,其實就無法發揮作用。
再者,藍牙是透過訊號強弱來判斷距離,在一般狀況下距離 1 至 2 公尺內可準確判斷,但在藍牙訊號傳輸路徑上有任何實體障礙物皆可能產生干擾。
另一方面,App 能否發揮影響力,與民眾的防疫觀念、自主回報意願有關。例如收到近距離接觸通知後,民眾仍可能刻意忽略警示、不與防疫人員聯絡;使用 App 人數不足等,都是可能出現的變數。
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