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產業深度與農場合作以確保原物料栽種過程後,Gucci、Timberland、Patagonia 等衣物時尚品牌也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農場栽種網路。向來不缺原物料供給的他們,為什麼開始投資再生農業?這項策略又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好處呢?
農場到餐桌(farm-to-table)指的是食材新鮮摘採、直送餐桌,講求供應鏈透明,是個已經存在市場已久、橫跨國際與文化的概念。而最近在時尚產業,也開始吹起了一股「農場到衣櫥」(farm-to-closet)的風潮,讓大眾身上穿著衣物的棉花、橡膠等原物料來源更加直接與透明。
包含知名品牌 Patagonia、Allbirds、Timberland、Mara Hoffman、Christy Dawn,以及擁有 Gucci、Saint Laurent 等著名品牌的開雲集團(Kering),近來有愈來愈多的衣物時尚品牌開始接觸農業,甚至瞄準「再生農耕」(Regenerative Agriculture),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以外,也能「穿」得心安理得。
大規模栽種消磨土壤養分,再生農耕崛起
過去一百年以來,工業化農業主導了這個市場的遊戲規則,農夫們利用現代機具與化學藥劑,包含農藥、人工灌溉系統、大規模單一作物等方式來擴大收成,這些作物再透過中介者的大規模聚集、分發到商品製造市場。換句話說,品牌和大眾消費者們,無法連結衣物的原物料來源,對衣物是否為兒童勞工所製成,或棉花是否經由強迫勞動採摘而來毫無概念。
即使忽略工人的勞動道德,光是這些原物料的大規模與現代種植方法,也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傷害。以大規模農業舉例,它們平均產出全球碳排放的 30%、使用了 70% 的新鮮水資源,因為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更造成 60%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現代農業過度考量收成而忽略永續耕種,機械除草等現代耕作方式不僅導致土壤養分流失、降低土壤的固碳力,聯合國甚至預測,如果繼續使用這樣農耕方式,全世界所有表層土將在 60 年內全部消失,在這之後,地球的土壤將不再擁有足夠的養分來滋養農作物。
也因此,「再生農耕」概念已在最近成為產業的熱門關鍵字之一,希望透過減少農藥施加、種植覆土作物、保育耕耘等方式,恢復地球土壤的健康、加強土壤的存水能力,同時減少碳排放。
根據美國國家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報告預測,健康土壤的固碳力有望達每年 2.5 億公噸,相當於 64 座燃煤發電廠一年的碳排放量。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遷的現況之下,再生農耕不僅能幫助恢復土壤養分,更能減少整體碳排,一舉兩得。
時尚產業掀起再生農耕潮流
衣物時尚產業中,最積極投資再生農耕的公司之一,就是美國戶外運動品牌 Patagonia。自 2018 年起,他們與 150 位印度農夫達成直接合作,以確保棉花的種植過程與來源。至今,這個計畫規模已經擴展到 2,000 位農夫、4,000 英畝廣的土地上,而這些棉花也已經成為 Patagonia 一小部分的衣物產品。
其他許多廠商也紛紛跟進這個潮流。Timberland 最近宣布計畫在泰國打造橡膠原物料的再生農耕系統,在橡膠樹田中種植其他種類的樹木,來模仿一套自然的雨林生態系統,預計在 2023 年能夠直接透過這裡的橡膠來生產相關產品。
擁有 Gucci、Saint Laurent 等奢華品牌的開雲集團,則是與非政府組織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合作成立再生農耕基金,希望在未來 5 年內,將百萬公頃農地轉換為再生農耕,並以這裡產出的原物料來製造自家產品。
科技如何幫助再生農耕?
美國食品公司 Land O’Lakes 與科技公司微軟(Microsoft)的多年同盟關係,共同創造了許多農業領域的軟體工具,像是透過歷史天氣資料、場域資訊與土壤樣本等數據來最大化養分施放的預測軟體,以及管理永續耕種計畫的 Truterra 平台等。
去年,這兩家公司更宣布將利用一款名叫 Data Silo 的歷史數據紀錄 App,來抓取 Land O’Lakes 旗下網路的 1.5 億英畝農地資料,包括天氣數據等,並結合微軟的人工智慧技術,加上其他外部數據,來幫助農夫擁有更準確的天氣預測以及農田管理建議。因為這兩家公司的同盟,Land O’Lakes 的應用 App 也將會成為微軟 Azure 雲端服務旗下 Azure FarmBeats 的一部分。
另一家食品公司泰萊(Tate & Lyle)則自兩年前起,開始針對減少碳排放、蓄水能力、土壤健康等議題,對旗下農場推出永續耕種計畫。這兩年來,泰萊利用 Truterra 平台獲得相當顯著的再生農耕耕種的成果:旗下 14.8 萬英畝農地、100 個數據搜集地點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減少 10%、氮利用效率增加 38%、土壤固碳力提升 4%。
泰萊並不為旗下農夫網路規劃該做的事,也不支付金額要求他們參加再生農耕,該計畫的主軸是讓農夫們透過科技,自主了解自己農田的狀況以及土壤的健康情形,畢竟,這些資訊都是他們過去無法獲得的詳細資料。
在再生農耕的價值愈來愈受重視後,數據分析將會成為中心技術,對農夫來說,播種種子、農藥或是農具將不再是優先考量,農場各元素的數據搜集與分析,將成為管理的優先依據。市調機構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農場管理軟體市場到了 2025 年,將會成為總市值 42 億美元的商業市場。
曾經於 2006 年投資電動車公司特斯拉(Tesla)的風險投資公司 DBL,近期也積極投資透過土壤滋養抵銷碳排放量的農業科技公司,或是能夠建立更高效率、更低碳排放的農業供應鏈公司,以再生農耕為主的農業科技新創,或將成為矽谷的下個焦點之一。
再生農耕產品實踐,需要整個生態系的參與
至今,再生農耕在食品產業已經獲得相對成熟的支持與發展,包含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達能(Danone)與雀巢(Nestlé)等大型公司都早已是再生農耕的投資者。然而,再生農耕在時尚產業才剛剛受到重視,因為缺乏產業統一的「再生農耕」定義,加上每個地區所需的再生農耕標準都不同,因此,時尚產業的再生農耕計畫的規模都還相當受限。
目前已有許多組織致力於這一領域的發展,如非營利組織 Fibershed 就建立了一個再生農耕農場網路,並直接與 The North Face、Mara Hoffman 等品牌合作,替他們尋找並確保再生農耕所產出的衣物纖維來源;另一組織 Savory Institute 則是致力幫助許多農夫制定方向與準則,幫助他們轉換到再生農耕的方式;美國非營利組織 Rodale institute 則是依據美國農業部核准的有機標準,發起了再生農耕有機認證計畫,希望推動整個產業的標準,讓更多公司與品牌參與。
「永續」這個概念,其實已經席捲許多產業,無論是金融、食品、科技、娛樂等,在時尚產業中,這個詞彙並不陌生,然而,怎麼結合永續與再生農耕,再把他們轉換到產品製造上,則是許多時尚品牌開始探討的挑戰。
這個時尚的永續未來要被實現,不僅得靠整個結合農耕、衣物製造的生態系統一起轉變,更得靠眾多品牌與大眾消費者一起支持,才可能達成。作為起點,不如在下次購買衣物時,翻看原物料的來源與製造產地,來作為建立永續衣物購買情感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