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5G時代,業者之間的競爭焦點,再也不是資費而是服務,預期第一波的5G應用將以B2B為主,並且開創各種垂直產業的應用場景,過程中,如何藉由跨業合作發展出適當的商業模式,將會能否從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2019年被稱為5G元年,儘管5G不像3G與4G世代時有多個電信標準競爭、終端裝置支援不足等問題,5G覆蓋的速度可望加快,但業界普遍認為5G在商用推廣時仍有諸多挑戰,包括佈建成本、跨業合作、法規、人才、消費者接受度等問題均有待突破。以下讓我們一起來檢視5G商用化的五大關卡。

挑戰一:佈建成本高,覆蓋同一面積5G基地台佈建數量將是4G的4倍

由於5G採用大規模陣列天線(Massive MIMO)、波束成形(beamforming)、彈性接取網路(Elastic RAN)等技術,且涵蓋更廣更高的頻譜,必須建置密度更高的基地台,儘管電信業者初期都會採取與4G網路並存的5G NSA架構,後期才會逐步進化到純5G的SA架構,但整體佈建成本明顯增加,加上投標金也水漲船高,投資回收期一定會拉長,將考驗電信業者的競標意願與投資腳步,也讓新的電信管理法規範的共建共頻共網勢在必行。

台灣大哥大技術群資深副總經理暨技術長郭宇泰分析,如果要覆蓋同一面積,5G需要建置的基地台將是4G的2到4倍,由於採用MIMO等技術,耗電量也將增加3倍之多,整體來說電費就要增加9倍之多。

遠傳總經理井琪認為,5G基地台佈建數量將是4G的4倍之多,因此電信業者一定會採取逐步演進的模式:3G網路先行縮頻及整併,以提供無法使用VoLTE語音的3G語音服務為主,4G核心網路初期作為5G NSA協同運作的架構,將會持續強化容量與確保品質,5G則是先建置3.5GHz再建置28GHz,等到NSA標準及技術成熟時,再投入5G NSA核心網路的佈建。

挑戰二:電信業生態長期封閉,跨業合作需磨合

5G的海量連結特性,不僅將開創行動裝置以外的多元應用,也將讓各種垂直行業的場景落地實現,促成電信業者與不同產業之間的跨界與融合,例如與媒體、娛樂遊戲、公用事業、交通、教育、醫療、金融、製造、農業等產業的合作都已全面展開,不過,電信業者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產業環境,過去與金融業、網路業、媒體業的交手經驗可以看出其仍有老大心態、主導性強,加上電信業者與垂直產業各有專業領域,彼此並不熟悉,未來合作還需時間磨合。

郭宇泰指出,從2G、3G、4G到5G演進,不管是環境、定位、產業鏈、社會角色都很不一樣,過去在2G到4G世代99%都是以消費者為主的市場,每個用戶手機的使用介面、應用程式都大同小異,但進入5G世代後將會真正進入工業、產業、企業,重點在於提出涵蓋硬體、軟體、雲端服務在內的解決方案,解決不同行業用戶的痛點、提昇效率。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代理主委陳耀祥坦言,5G時代不是資費的競爭,而是服務的競爭,未來重點將在應用服務,如何找尋適當的商業模式將是關鍵,電信業者之間或電信業者與其他行業的各種合作關係都可能出現,由於一開始資費可能較高,除了一些嚐鮮的消費者之外,預期第一波應用將以B2B為主。

挑戰三:行動資費丕變,考驗台灣市場用戶接受度

儘管業界多認可5G的技術優勢可望帶來更多創新的應用服務,但從3G、4G到5G世代每次大家都要問的老問題就是:殺手級應用為何?如果缺乏足夠的殺手級應用,要如何說服用戶從4G轉到5G,而且必須付出資費增加、還要更換手機的代價?

眾所皆知,台灣電信市場因高度競爭,行動用戶對低 價吃到飽 這件事情似乎已相當習慣,

未來營運商如果要改變這樣的遊戲規則,恐怕將面臨用戶流失的不小壓力。井琪表示,目前全球率先推出5G服務的電信業者,其4G資費多比台灣貴很多,以韓國SK為例,其4G資費月付28美元(約新台幣880元),傳輸量僅1.5GB,吃到飽資費則為83美元(約新台幣2,600元),台灣則是499元吃到飽,也使得台灣行動用戶平均每月網路使用量超過20GB,遠超於全球平均的5GB。

至於5G資費方面,目前已經商轉的全球電信業者平均比4G資費增加22%到46%,消費者如果要加入5G陣營難免要評估一下荷包。

除了資費問題以外,現有5G網路的使用體驗不如預期,也可能讓消費者及企業暫時觀望,或者選擇先用4G-like環境來體驗「類5G服務」。中華電信執行副總林國豐就表示,目前5G用戶的實際體驗不夠好,例如美國與南韓的5G網路實測傳輸速率不如預期、戶外訊號不穩定、室內無5G訊號、時延與4G相當,畢竟5G技術還在演進中,而終端也尚未成熟,將是5G產業未來的重大挑戰之一。

挑戰四:法規配套需到位,才能因應創新的技術與商業模式落地

雖然5G為人類生活帶來無數想像,舉凡自駕車、無人機送貨、在家看診、遠端監控工廠……等等,但創新的技術與商業模式需仰賴法規的即時調整與配套。舉例來說,自駕車其責任歸屬問題就有許多討論。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翁清坤表示,Leve 4及Level 5等級的自駕車幾乎都是由AI掌控,萬一發生事故到底誰要承擔責任就有不同見解,第一種是認為所有人要負責,就像狗跟小孩傷及路人由主人負連帶責任,第二種認為是開發商應該負責,由無人車製造商或AI廠商承擔無過失責任,第三種是由AI自己負責,但AI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有人主張可以成立一個AI共同基金並且法人化,肇事時就由這個基金來承擔責任,但這三種路徑目前還沒定論。

醫療領域也面臨很多法規限制。宇思科技創辦人蕭宇成表示,醫療科技涉及的技術其實不難,但台灣的醫療法規問題較大,需要推陳出新,不然很多事情無法推動。例如廠商要打造醫療機器人,但病患有隱私權,加上醫療機構比較封閉,很多資訊不公開,機器人的數據資料庫要從那裡來、數據能否公開共享都是問題,因為無法取得足夠大量的資料,新科技就無法發揮作用。

挑戰五:產業界線越來越模糊,突顯跨域人才需求與不足

當5G要進入各種產業進行跨界融合,將使得跨領域人才需求大增,過去分流教育及單一專長的人才養成模式也備受考驗。永豐銀行財富金融處處長徐德里就表示,隨著純網銀執照發放,業界開始注意到金融業科技人才不足的問題,爭相到科技業挖角,招募AI、大數據、平台募資等專長的人力,而部分新創業者也開始挖掘金融界的人才,究竟是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已經愈來愈難區分了。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也強調,5G與AI將加速各種領域的突破,未來跨領域人才將更加重要,包括醫學、農業、生技等專家,都可輕易使用雲端、大數據、資料分析等工具做AI研究,當然資訊科技專業的人才也應該跨領域投入特定垂直產業的領域知識,更能發揮自己的價值。舉例來說,農業如能結合AI,透過無人機影像處理能力,可即時空拍掌握耕種現況,或可協助解決產銷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此外,自駕車在一般道路或許還有不少挑戰,但在農業領域立刻能派上用場,發展自駕農耕機將可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