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人們相信,AI將在未來創造許多意想不到的新職業,並取代一些現有的職業。面對著工作價值可能將被機器吞噬的危機,我們應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

二○一七年春天,當時我們造訪微軟英國分公司,並邀請英國首相梅伊前來拜會。我站在微軟英國分公司執行長辛蒂.羅斯(Cindy Rose)身旁,屏息看著年輕的實習生為首相戴上HoloLens 穿戴式顯示器,直到首相開始靈活移動時才鬆了一口氣。HoloLens 以擴增實境技術向首相展示,如何使用該裝置找出精密機械裡的故障。(結果證明,HoloLens 上手比制定英國脫歐協商策略來得簡單。)

示範結束後,首相拿下穿戴器,然後詢問實習生的職業,實習生驕傲地回答:「我是想像顧問,專門協助客戶想像自己如何在公司內部使用擴增實境等新科技。」

「想像顧問。」首相複述道:「我從未聽過這份職業。」

未來將會出現許多帶有新職稱的新職業。在派對上,我們可能會聽見友人或兒女的朋友說,他們的工作是臉部辨識專家、擴增實境架構師或物聯網資料分析師。如同過去的世代,有時會覺得自己需要新版字典才能了解大家在說什麼。

對於這些新職業,大家都希望能有準確的預測,但可惜的是未來就和過去一樣雜亂無章,沒有人是先知。

二○一六年秋天,納德拉與我造訪柏林,前往以玻璃和拋光鋼材建成的德國總理府,拜會總理安吉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時,更是領悟到這一點。總理府於二○○一年啟用,旁邊是歷史悠久的德國國會大廈,象徵著十九世紀末以前的德國。

會議室牆上掛著知名戰後總理康拉德.艾德諾(Konrad Adenauer)的畫像,在他的凝視下,我們展開拜會討論。在場有一位口譯員,她不僅德文與英文流利,在外交上的專業更是精湛。雖然梅克爾總理英文流利,相較之下我們只會說一些德文,但是對話中飽含技術,因此還是需要口譯員協助。會議中,納德拉講到人工智慧與人工智慧的未來,並提及機器翻譯的發展。說到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口譯員後,他停頓一下,意識到自己說的話,轉而對口譯員說:「抱歉。」

口譯員泰然處之。「沒關係。」她淡然說道:「二十年前,IBM就有人告訴我同樣的話,但現在我還好好的。」

這段對話反映出一項重點,能準確預測人工智慧將取代何種工作,並不代表能預測取代會在何時發生。在微軟的二十五年來,我一再為工程部門主管準確預測電腦發展的能力感到佩服,然而他們對時程的預測卻成敗參半。人常常過度樂觀,預測某件事很快就會到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如同蓋茲的名言: 「我們總是高估接下來兩年會發生的事,卻低估接下來十年會發生的事。」

這種現象由來已久。一八八八年,汽車首度掀起熱潮,發明家卡爾.賓士(Karl Benz)的妻子駕駛汽車前往六十英里外的娘家,藉此向媒體展示丈夫的發明。然而,觀看十七年後(一九○五年)紐約百老匯的照片,街上仍滿是馬匹與推車,連一輛汽車也沒有。新興科技成熟到能普及應用是需要時間的,又過了十五年後(一九二○年)在同一個十字路口拍攝的另一張照片卻顯示,路上滿是汽車與推車,連一匹馬也沒有。

新科技很少以穩定的腳步擴散。起初炒作的速度會大於實質進展,科技研發人員必須有耐心地持之以恆。接著,科技會來到一個轉折點,各項發展匯流,由某人加以結合,打造更好的產品體驗,賈伯斯於二○○七年推出iPhone 即屬此例。其實在iPhone 推出前的十幾年間,手機與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就一直在進步,但最後由於觸控螢幕的技術進展,加上賈伯斯以俐落設計結合一切的遠見,智慧型手機才迅速普及全世界。

因應變革所需抱持的態度

人工智慧的發展應該會追尋類似的軌跡,但是其中又有些差異。我們有理由認為,許多人工智慧應用情境的起飛點近了,如使用電腦在得來速協助客人點餐。然而,自駕車等較複雜的工作出錯,可能會導致傷亡,所以這些應用還需要更長久的時間才能實現。因此人工智慧發展不是整個經濟的單一轉型,甚至也不會是一項科技的單一轉型,而是不同領域裡掀起一波波浪潮與漣漪,接下來二十或三十年的科技與社會變遷或許就是如此。

正因如此,我們更必須思考這些變遷對就業與經濟帶來的累積效應。面對未來,究竟該抱持樂觀還是悲觀態度呢?若能以史為鑑,歷史的教訓證明我們應該既樂觀又悲觀。

商周-未來科技的-立體書影腰300小檔
圖片來源:

本文節錄自商周出版 《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一書,作者為布萊德.史密斯、卡洛.安.布朗

作者介紹 |

商周出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