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併購軟銀旗下的 ARM 公司引起大眾譁然,一起來看這間從穀倉誕生的晶片公司 ARM,如何一步步成為蘋果等科技大廠的愛用品牌,並在 2020 年登上最受矚目併購案主角?

9 月 14 日,AI 運算公司輝達(Nvidia),以400億美元的驚人價格,與軟銀集團(SoftBank)達成協議,併購軟銀旗下的 ARM 公司。

消息一出立刻炸鍋,由於長久以來,ARM 都是以獨特的中立性為經營方針,堅守不與客戶競爭為原則,將核心技術授權給「任何公司」。原為日皮英骨的 ARM,在被美國公司 Nvidia 併購後,能否還能保持中立,備受矚目。

本月14日,Nvidia宣布收購Arm。
圖片來源:

時間回到 1980 年代,由於當時的英特爾(Intel),拒絕替英國的橡果電腦(Acron Computers)研發 16 位元處理器,橡果只好自行成立研發部門,此部門即為 ARM 成為獨立公司的前身。(半導體史上最大收購案!Nvidia砸1.1兆從軟銀手中買下Arm,背後打什麼算盤?)

1990 年,橡果電腦、蘋果(Apple)和晶片製造商 VLSI 共同合資,將橡果的研發部門獨立出來,於英國劍橋設立另一個子公司,ARM Holdings 正式成立。英特爾大概想不到,當初所做的決定,竟促使如今最強勁的對手誕生。

1997 年,賈伯斯回歸蘋果後,曾使用 ARM 的技術,推出掌上型電腦 Newton,但銷售成績不佳而停產。幸好,賈伯斯也因此開始使用基於 ARM 的晶片,作為最初 iPod、iPad 和 iPhone 的基礎。初嚐成果的 ARM,也因為其低耗能的技術特色,陸續吸引更多合作夥伴,例如 索尼(Sony)、惠普(HP)、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和飛利浦(Philips)等。

ARM 現任執行長西蒙.賽加斯(Simon Segars)原為 STC(Society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員工,但是在報紙上讀到有關於 ARM 的文章後感到嚮往,因而寫信至 ARM 尋求一份職位。賽加斯說,即使 ARM 當時只是一間新創公司,為降低成本,辦公室甚至是設在養火雞的穀倉內,他仍對於該公司文化,以及微型處理器的晶片設計深深著迷。

賽加斯曾提到:「在 STC 明亮的辦公室內,你每天打卡上下班,周末計算著上工的時數,但是來到 ARM,一切都不同!每個人都全心投注於工作之上,並願意做任何能幫助公司往成功邁進的必要之事。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的人,只需鎖上門並開啟警報器即可。」可見得他被 ARM 的向心力深深吸引。(輝達出手買Arm!電電公會李詩欽:合作正向,預料英國、中國會比較憂慮

2013 年,賽加斯接任 ARM 第三位執行長,加速推動智慧產品晶片的研發。不過在他上任之前,就已經領導團隊開發 ARM7 和 ARM9 處理器,幫助世界上第一台智慧手機誕生。

2016 年,軟銀集團以 32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ARM。賽加斯表示,會同意軟銀的收購,一方面是認為在軟銀的幫助下,公司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同時提到,軟銀大多數的客戶,都與 ARM 主要的客戶沒有重疊,這也表示,ARM 可以持續奉行中立主義的策略,將智慧財產權同時販售給蘋果、三星(Samsung)或華為等互相競爭的公司。

ARM的業務日益擴大,從一開始的電腦和手機,到智能家電、智慧汽車、智能城市和穿戴式裝置等,在AI的領域被廣泛應用。它的商業模式並非生產晶片,而是設計,並將核心技術授權予他人。大多數的製造商主要取得項目為「指令集」的授權,即處理器如何處理命令的技術以及晶片的配置藍圖。

除此之外,ARM 的技術有著低功耗能、設計與生產分離的特點,使製造商有更大的客製化空間來製造晶片,對比它的主要競爭對手英特爾(Intel),雖然對生產線絕對的掌控權,但同時也限縮了製造商的發展空間。這也是為什麼 ARM 能夠以小搏大,與英特爾互相競爭的原因。

如今,市面上約有 85% 的可攜式裝置內,都能找到 ARM 的設計,在 2017 年以前,一度取得全球半導體 IP 市場過半的市占率。然而截至 2019 年三月底的財報顯示,在半導體 IP 市場的整體佔有率下降至 44.7%,同比下降 12.7%;技術授權費的收入也同比下降 8%。

ARM 解釋,由於近年國際貿易情勢緊張,致使一些製造商自 2018 年起,開始囤積相當數量的晶片零件;以及科技的日趨成熟,手機的週期壽命也逐漸拉長,這些都是市占率不如以往的原因。不過隨著 ARM 逐漸打入IoT產業,若以中長期來預估,其技術授權費仍有上升的趨勢。2019 年,ARM 整體營業額為 18.98 億美元。

賽加斯認為,ARM 與 Nvidia 看見的是被 AI 定義的未來世界,而技術上的結合,將能推動更好的 AI 服務和產品製造,並研發最適合 AI 應用的晶片。不難理解此次的併購,雙方都在 AI 軟體以及晶片製造上,看見廣大的商機和願景。

參考資料:ZDNETBBC

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

作者介紹 |

數位時代

1999年開始以雜誌型態出發,聚焦科技財經領域的「新趨勢、新觀念、新人物和新商業模式」的報導。現今已成為橫跨平面與數位載體、結合內容與社群聚集、並且提供知識學習服務的科技媒體品牌;繼續為讀者尋找新經濟的下一個關鍵,為下一步發展預作準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