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數位轉型的第 6 篇文章,相信經過前面幾篇內容的說明後,大家已經對數位轉型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不過呢,數位轉型之難,並不在觀念有多複雜,而是在執行過程中,要如何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調整過往的思維習慣,為自己與團隊換上數位腦。讓我們的知與行能真正合而為一。

在落實轉型的過程,我們可以遵從 3 個基本的日常習慣,以及 5 個關鍵的核心思維,逐步調整組織上下的行為與思維。

3個轉型日常習慣、5個轉型關鍵思維
圖片來源:

3 個日常習慣

轉型早期,公司除了賣力溝通外,也要公司除了賣力也要更快且更頻繁的讓大家看見各種改變,並從改變中去感受轉型帶來的好處。讓更多人因為看見而相信。

新工具

在企業數位轉型過程中,一般會引入不少數位工具,內部管理的電子化是正常的,像是簽核、客戶管理、視訊會議、協作平台等等。這些工具引入初期,很多員工還是會用過往的習慣作事,而不會馬上採用新工具。

所以前期的宣導,甚至要求大家使用新工具都是必要的。當有人嘗試用過往的作法時,我們需要引導他們去使用新工具。過程中,一定會有人嫌麻煩,然後說新東西不好用,此時,你需要更有耐心的讓他了解新工具的便利之處,盡快讓新工具的使用成為組織的習慣。

新用語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重要工具,在推動轉型過程,企業內會出現很多新的用語,例如敏捷、轉型、數位化、數據驅動、數位優先、用戶第一等。我們必須讓這些新用語出現的頻率更高,直到它們已經成為組織 DNA 為止。

當有人提到了太長期的計畫,我們得提醒他優先創造價值,再敏捷迭代,
當有人仰賴直覺作決策時,我們得提醒他數據的重要性,
當有人用土法煉鋼的方法做事時,我們可以告訴他有哪些數位工具可以協助他。

新用語必須搭配對應的建議與行動,否則終將淪為口號。

新流程

當公司開始數位化,通常也意味著流程會開始被規範,例如請款需要跑流程,借用設備需要上系統申請等。流程的出現,對多數人來說會變得更透明,更便利。但對於那些習慣靠關係做事,或者享有特權的員工來說卻可能是一種麻煩,他們會覺得為何要多此一舉做這件事,你為什麼不能像以前一樣人工幫我處理就好?

而這些人當中,可能很多人都是資深員工或管理階層,他們正是我們需要影響的對象,我們必須讓他們理解新流程的優點與必要性。

5 個關鍵思維

3 個日常習慣,是讓全體員工都可以很快的感受到轉型已經開始,並且能頻繁的接觸到轉型帶來的變化與幫助。除了日常習慣外,還有 5 個轉型過程中的關鍵思維。

客戶優先,專注創造客戶價值

數位轉型第一個核心思維就是客戶優先,優先思考對客戶要什麼?對客戶的價值又是什麼?過往管理會過多的往內部看,而經常忽略外部正在改變,這就導致內部雖然做了很多的改革,但並未有效的回應到外部客戶的需求,所以經常做力不做功。

企業開始推動轉型時,要反覆的提醒所有人把客戶擺在前面,而且我建議不要再拿「內部客戶」這套說法來當擋箭牌,覺得後勤部門只要專注滿足業務部門需求就好。後勤部門也要往前去理解外部客戶的需求,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如何有效的與業務部門一塊(而不是協助)滿足客戶需求。

當財務部門可以思考客戶在付款、分期、退款上的需求時,就不會總是把客戶惹毛;當客服部門想要盡力滿足客戶時,就不會經常拿合約或公司規定來搪塞客戶;當研發部門在開發產品時有把客戶需求放在前頭,就不會老是逼客戶使用體驗不良的產品。

客戶優先的思維,是所有員工都須要牢記在心的。

數據驅動,不過度依賴直覺與經驗

先前的內容中我曾提到面對科技的快速進步,經驗適用性正在快速下滑,過往憑經驗、憑直覺的決策將變得愈來愈不可靠,我們必須更多的仰賴數據來輔助決策。

在做決策時,當有人說「我覺得」,你應該問他「有沒有什麼數據可以支撐這個想法?」,有人說「根據過往經驗」,你應該問他「過往經驗中,有多高比例是如此呢?有沒有數據可以參考呢?」

讓數據說話,從日常工作開始就要強調數據的重要性,這是組織轉型的關鍵要素之一,忽略數據就等於忽略真相,而忽略真相,組織的調整方向就很容易失準與失焦。

價值優先,去除冗餘,專注創造價值

組織轉型過程,經常會碰到的挑戰就是「新的任務很重要,但本來的工作還是要做,怎麼辦?」。在此,我會建議大家回過頭想想,本來在做的事真的有價值嗎?不做會不會怎麼樣?

以前在輔導一家人力仲介公司時,有一次我請所有一級主管盤點自己每周的時間運用,以及每個任務的「價值」。幾乎每個主管都盤點出一大堆無法講出價值的例行工作。我當時建議它們,把這些工作都拿掉,把時間空出來處理真正有價值的任務。但大家顯得左右為難,因為他們很擔心拿掉之後「會有問題」。

而當我問「會有什麼問題」時,大家又顯得沒把握,但對於要將一件做了好幾年的事情從自己的工作任務中移除掉,每個人都有點擔心害怕。

但我鼓勵大家,先挑選一件任務,從今天之後就不要再做了。兩週後我們再來看看不做這件事真的有出什麼紕漏嗎?結果兩週時間過去,大家發現不做真的沒怎樣,此時才逐漸接受「過去在做的事情,可能已經無法創造價值」這件事。

當然,除了這種瑣碎的事情外,也有一些是屬於對公司營運衝擊很大的任務。舉例來說,當公司決定進行商業模式轉型,預計將 80% 的資源投入在新的業務上,但目前仍有 30% 的人力資源擺放在既有業務上。放掉舊業務,業績可能會開天窗,客戶可能會抱怨,但如果不盡快啟動新業務,轉型就不可能成功。這是所謂創新的兩難。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那麼複雜,我們需要的是先決定哪些東西應該要放掉,但放掉並不是立刻放,而是設定好逐步移轉的計畫。舉例來說,我們可以跟客戶宣告,舊的產品線將在 6 個月後終止維護,會全面移轉到新產品線上。6 個月就是舊產品線資源全面撤出的時間,而因為提早宣告了,客戶也會有心理預期,所以團隊的資源也可以逐步往新產品線挪動,這個移轉也就順利完成了。

快速迭代,接受錯誤

過往組織在採取行動前總會希望再三確認,希望將資訊完全釐清,希望計畫明確,壓低風險,所以決策週期非常長,經常比市場變化的週期更長。在這種狀況下,企業做出的決策通常都與當下的市場狀態不符,縝密的決策過程看似為了壓低風險,但面臨變化快速的市場狀態,這種決策模式反而加大的風險。

轉型過程,企業必須要調整心態,用小步快跑的形式,快速推進,承擔不確定性帶來的小風險,但爭取時間盡快獲得市場回饋,迅速修正,讓公司盡快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接受錯誤是轉型過程的重要思維,拒絕失敗的公司,基本上不可能轉型成功。

充分授權一線員工

數位轉型的專案發起是自上而下的,但執行過程必須得自下而上。企業若要成功轉型,全體員工的參與必不可少,但若員工覺得自己只是聽命行事的棋子,他們投入的動機會大幅降低,只靠著幾個高階主管,肯定也很難撐過轉型過程的陣痛。

比較理想的做法是讓員工做主,更多的授權給中基層員工,讓這些年輕,有幹勁的年輕員工們帶著公司往前走。當企業高層願意放權,而一線員工也願意擔責時,公司自然會愈來愈茁壯。

結語

數位化本身是容易的,但數位轉型的成功關鍵在於換上數位腦。從 3 個日常習慣下手,讓大家「先看見,後相信」,並且建立 5 個關鍵思維,讓大家「先相信,後看見」,雙管齊下,為企業全體員工都換上轉型過程的數位腦。

👉 測試企業的數位轉型成熟度,找到最適合的轉型人才

作者介紹 |

游舒帆 Gipi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技術起家,後深入管理、產品、運營等相關領域,擅長從商業本質解構問題,協助企業突破現況,曾帶領 300 人團隊面對全球市場,離開職場後投入管理顧問工作,曾輔導 20 餘家企業完成戰略規劃與轉型,擅長商業戰略設計與組織轉型,為台灣少數同時精熟技術與商業的管理顧問,現為多家互聯網、傳產、電商與教育平台長期合作顧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