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爆發至今,總體經濟受到疫情不確定性的影響,加上通貨膨脹襲來、氣候變遷與 ESG 永續經濟等議題,使金融業面臨極大挑戰,因而投入科技轉型、力求改變傳統經營模式,打造韌性企業,期望在動盪中屹立不搖。

後疫情時代,無論是來自主管機關的規範,業者本身的業務目標,還是以客戶為主的體驗需求,金融業的數位轉型勢必將持續深入進行。而消費者在經歷世紀黑天鵝——Covid19 的洗禮後,依賴數位化服務已成為新常態,使用型態也從頻繁性、深度運用,延伸到更廣泛的使用場景。

朝向永續金融,重視人性化價值

金融業的數位轉型趨勢,已從「需求導向」提升為「責任導向」,除了加速推出「普惠金融」服務,更應該朝向「永續金融」前進。因應疫情,企業迅速提升數位化的能力,消費者接受線上方式互動。

然而,隨著整體環境趨於穩定,企業應該策略性思考哪些保險商品的互動有賴數位化或應以實體進行,進而為消費者打造理想的體驗。鑒於商品與流程的複雜性貫穿整個保險生命週期,儘管數位化是重要的優先事項,保險業者仍不應忽視人性化的價值。

客製商品價格,對應各種場景

廣泛引起話題的防疫保單就是新形態商品的案例,又稱「碎片化保險」,相較於過去全時段、全方位保障的險種,這是針對特定場景、特殊需求的短期保險商品,像是手機保險、露營旅綜險也都是針對生活中各式場景情境的碎片化保險。

建立生態圈,運用即時資料

對於透過即時風險監控功能而發展新商品,對消費者而言是極大的誘因。市場上已發展出 UBI (User Based Insurance,使用者基礎保險)車險,可透過車載裝置和 APP 蒐集行駛里程、駕駛時段、駕駛習慣等數據,訴求「有開才付錢」的帳戶式車險,客製保費及折扣。然而,如要自行提供此類客製化的顧客體驗,對於保險業者而言已越來越具挑戰性。因此,企業應考慮與可提供流暢互動與資料來源的機構結盟或建立合作關係,進而打造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方位體驗。

面對資料治理,思考基礎架構

當金融業者確認資料使用場景後,例如運用資料分析結果針對不同客群推薦個人化商品,但在分析前往往會發現所需資料分散各處、或是客戶連絡資料標準不一、金融產品命名規則不一,使用者難以查找。往往還需針對不同事件釐清相關權責部門,層層確認,耗時耗力。顯示缺乏有制度的資料治理機制與管理標準,將使得資料難以整合與分析。更甚者,低品質資料可能導致分析結果偏差、決策失準,帶來更大營運風險與損失。

因此在轉型過程中,應先打好資料治理基礎,將資料蒐集、管理、應用等流程與組織權責做好完整的規劃,確保業務與技術單位協同合作,提升數據品質與管理,方可有效運用資料資產降低風險、提升產品與服務價值,驅動企業未來競爭力。

搭配上雲策略,朝向永續經營

根據勤業眾信《2022 銀行與資本市場產業趨勢展望報告》,人工智慧、數據分析、雲端工程等,被視為數位轉型的關鍵技術,而在受到高度監管的環境下,合規與資安則是金融業數位轉型過程中必須謹慎評估的項目,因此兼具資安與彈性的混合雲架構成為了金融產業最理想的基礎設施環境。

另外,隨著近年國際趨勢重視 ESG 的議題,企業在混合雲架構與策略的規劃中除了高可用性、高彈性、高敏捷性等優勢外,永續經營的理念也同時被併入基礎設施與架構轉型的關鍵項目中。期望藉由混合雲的策略達到數據驅動與敏捷領導的特性,同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等資源的消耗。

現代化核心系統,方能擁抱生態圈

回顧台灣金融業歷史,各家企業進行核心系統轉換的主客觀因素不盡相同,但主要是業務發展連帶驅動科技架構跟著做轉換,長期來看,核心系統現代化確實有其積極考量的必要性。核心系統的建置涉及金融業內各個業務,關聯的技術議題廣,整合度複雜,從策略、願景,到專案啟動至正式上線、維運,環環相扣,須要花上相當長的時間,所需人力、物力等資源投入也多,企業更須做好核心轉型的戰略決策及找到最佳方法,讓數位轉型的發展過程中有更精準的判斷及未來藍圖呈現。

綜合上述現況與願景,金融數位轉型帶來的想像空間背後,深藏著對企業的巨大挑戰,包含普惠金融與永續經營的社會責任;因應場景而生的差異化商品所需的產業生態圈;為了支持即時資料分析、風險監控所需的基礎架構革新,包含資料治理、上雲策略與核心系統轉換。企業應在數位轉型的實踐下,以整合觀點快速重新建構未來新的營運模式,逆勢突圍、開創新局。

作者介紹 |

溫紹群

勤業眾信數位轉型服務負責人

具多年數位科技、風險管理與組織轉型顧問經驗,參與數項數位策略規劃、數位科技安全管理與數位科技治理導入工作,協助政府、金融業、高科技與大型製造業CXO進行數位轉型與規劃,近期亦協助公部門與私部門協力發展智慧城市應用,同時也是勤業眾信新創事業團隊成員、能源、資源與工業產業負責人暨電信、媒體及娛樂產業負責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