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2022 秋季發表會正式登場,為消費者揭露了 iPhone 14 及 Apple Watch、AirPods 三大系列產品,硬體方面稍微不足的升級幅度,或許不是那麼讓人滿意,但專家們卻從細節當中,注意到蘋果策略面的悄悄變化,我們究竟該怎麼解讀蘋果在這場發表會中釋出的訊號?

重點不在硬體升級,iPhone 14「凍漲」成分析師關注核心

作為主角的 iPhone 14,在這場用時一個半小時的發表會上,沒有太過亮眼的革新與升級,或許讓部份鋼鐵果粉略感失望,但在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 8% 時,依然凍漲的 iPhone 定價讓專家們大為吃驚。

蘋果從來不害怕為手機標上高昂定價的標籤,但在全球經濟動盪、供應鏈因中國封城大受影響的此刻,今年登場的 iPhone 14 反倒選擇凍漲,在美國維持與 iPhone 13 系列同樣水準的售價,還加入了免費的衛星緊急服務功能、取消 Apple Care+ 次數限制等優惠。

iphone 14 pro  .png
iPhone 14端出的升級雖然不夠亮眼,但在美國通膨嚴重時,價格凍漲反而成為分析師議論中心。
圖片來源:

「這非常讓人吃驚。」維德布什證券分析師丹.艾夫斯(Dan Ives)表示,他原本以為漲價 100 美元可說是板上釘釘,「蘋果很識相,庫克不打算提高價格。」

根據《財星》報導,蘋果沒有漲價的策略,也讓他們在與三星及其他品牌的競爭上,能夠穩住優勢。據網路資料庫 Statista 資料顯示,蘋果是美國銷量最佳的手機品牌,擁有高達 48% 的市占率,現在正是他們乘勝追擊的時候。

外界原本認為,蘋果至少會提升高階機種的售價,但最後沒有一款 iPhone 漲價。研究公司 Lopez Research 分析師瑪莉貝爾.羅培茲( Maribel Lopez)認為,不漲價是正確的決定,現在手機價格已經不便宜,人們換機週期也越拉越長。

不過,蘋果雖沒有提升價格,但也選擇將大部分的升級保留在高階機種,例如這次只有 Pro 及 Pro Max 去除瀏海,導入「動態島」(Dynamic Island)功能,也只有高階機種使用 A16 仿生晶片,升級更強悍的主鏡頭。

儘管有聲音擔心,經濟環境如此艱困,不漲價可能影響蘋果的獲利率,但艾夫斯認為,蘋果採用自研晶片的策略,給予了他們在供應鏈更大的調整彈性,因此不太會衝擊獲利能力。

著重穿戴式裝置,將更多利基用戶圈進蘋果生態

除了 iPhone 14「凍漲」,外界認為這次發表 Apple Watch 及新款 AirPods Pro,也顯示蘋果開始更為注重穿戴式裝置業務。

Apple Watch 自 2015 年問世以來已經在全球銷出 1 億支,於智慧手錶市場奪下 30% 的占有率,但主要使用者仍限於一般大眾,現在蘋果想更進一步,吃下運動領域這塊利基市場。

apple watch
專家認為蘋果這次發表會著重穿戴式裝置,試圖利用針對利基市場的冷門功能,一步步拉攏消費者成為果粉。
圖片來源:

前《彭博社》記者提姆.庫爾潘(Culpan)的一篇評論指出,過往運動選手的手腕上,多是佩戴 Garmin 的產品,但蘋果今年端出的 Apple Watch Ultra,就瞄準各種極限運動所需,不僅打趴一票同類產品,799 美元的價格也比為超級馬拉松、惡劣環境設計的高階款式便宜,同時還能代替潛水電腦。

瞄準這些高階、利基市場用戶,代表蘋果正在努力發展 Apple Watch 所屬的穿戴式裝置業務。今年第二季財報中,包含穿戴式裝置的「穿戴式裝置、家庭、配件」業務已經是蘋果營收第三高的業務,佔據整體營收的 10% 左右,同時也是過去 6 年裡唯一每年都持續成長的業務。

穿戴式裝置也是鞏固蘋果生態系的重要一環,AirPods 搭配 iPhone 才有辦法發揮百分百的功力,Apple Watch 甚至必須要有 iPhone 才有辦法使用,一旦用戶購買蘋果的穿戴式裝置,便很難脫離生態系投奔 Android 陣營。

舉例來說,AirPods 能夠與 iPhone 快速配對,可以結合 Siri 進行簡單的語音操控,Android 手機就連查看 AirPods 電量,都必須依靠第三方 App 實現;而 Apple Watch 若沒配對 iPhone 則根本沒辦法使用。

而這次發表會上披露的車禍檢測、極限運動安全警示等功能,雖然可能絕大多數用戶都用不到,但對此有需求的利基市場便可能成為 Apple Watch 的忠實用戶,成為下個蘋果生態系的居民。

該評論認為,蘋果執行長庫克曾在發表會上表示,這是只有蘋果才能做到的整合,從這些利基市場為出發點,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難以抗拒的品牌。

資料來源:FortuneBloombergMarketWatch

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

作者介紹 |

數位時代

1999年開始以雜誌型態出發,聚焦科技財經領域的「新趨勢、新觀念、新人物和新商業模式」的報導。現今已成為橫跨平面與數位載體、結合內容與社群聚集、並且提供知識學習服務的科技媒體品牌;繼續為讀者尋找新經濟的下一個關鍵,為下一步發展預作準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