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2019 年成立的新創 The Browser Company 打算做一件在外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 Chrome 與 Safari 雙雄並據、稱霸瀏覽器市場的當下,他們決定要「重新發明」瀏覽器——Arc。

Arc 的主要產品價值主張,是讓用戶保持專注、井然有序、游刃有餘。相較於傳統瀏覽器,用戶需在不同分頁之間來回切換,面臨查找困難又耗費心神的困境,並將珍貴的頂部空間浪費在放置 URL、頁籤、書籤等。Arc 提供一排類似通訊工具 Slack、 Discord 當中的側邊選單,可以快速將網頁拖拉、以資料夾形式歸檔,還可以自定義最愛的網頁,提供高度個性化又直覺的介面設計。

然而想打入瀏覽器市場,絕非易事。

如今巨頭壟斷的現況,可以追溯至 1990 年代,身為 Windows 作業系統的預設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 在網路普及之初便取得了 95% 的市占率,IE 近 10 年的主導地位也掀起歷史上首宗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壟斷戰役;隨後微軟舒緩了對網路的控制,繼而導致 Google、Safari 崛起,根據 Statcounter 的數據,目前兩者已佔據了全球瀏覽器市場 84% 的份額。

事實上,Chrome 的誕生,很大程度是為了服務 Google 的核心業務——搜尋引擎,Chrome 正為了讓 Google 始終被放在首位、維持在用戶心目中的核心位置而開發的。想當然,為了避免財務上的重大風險、客戶從主要業務流失,瀏覽器難以做出重大調整,導致創新的範圍極度受限。

曾經協助打造 Chrome,如今跳出來開發新瀏覽器

提到 Chrome 的困境,就不能不提 The Browser Company 的王牌技術成員——Darin Fisher。

他在瀏覽器歷史上可以說是元老級人物,曾經在 Netscape 擔任軟體工程師,之後幫助 Mozilla 蛻變成為 Firefox,隨後他去了 Google,花了 16 年時間將 Chrome 及 ChromeOS 打造成至今最受歡迎的瀏覽器。去年他離開 Google 投入 Neeva,是個主打收費、無廣告 、注重隱私的搜尋引擎。如今加入 The Browser Company,協助開發 Arc。

他坦言,並不是沒想過在 Chrome 上作出革新,然而一旦某項服務或產品達到一定規模和成熟度就很難對其做出調整。「當蘋果把 URL 欄位從螢幕頂部移到底部,用戶都嚇壞了。」他肯定蘋果有動力去解決 URL UX 問題的勇氣,畢竟底部是最接近用戶拇指的地方,把 URL 欄位放在底部確實會方便得多。他指出,自己也曾想在 Chrome 上做類似的測試,但「很難做出這種改變,因為用戶很難做出改變。」

也因此,在 The Browser Company 創辦人 Josh Miller 邀請之後, Darin Fisher 決定上車,從用戶使用習慣出發,開始打磨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瀏覽器。

從頭開始,打造更直覺、流暢、靈活的瀏覽器體驗

The Browser Company_Arc
圖片來源:

有別於目前市場上看起來的競品,如 Brave、Firefox、Microsoft Edge 和 Vivaldi......等,受限於用戶的慣性、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Josh Miller 認為:「我們需要多一個瀏覽器的選擇。」

針對先前 Chrome 的不足,Arc 改進了原先在不同頁面切換時,容易受阻的困擾,並且移除了幾乎佔據版面的網頁排版,劃分出「最愛、置頂、一般」等明確的資訊層級,可以如同 iOS 桌面小工具一樣,釘選最常用到的網頁,如 Slack、Notion 等,這樣就不用在數個分頁當中,尋找在同一個網站底下的不同網頁。此外,也可以自己定義不同情境的網頁分區,如工作、寫作、個人等,以便在從事不同任務之間來回切換。

而對需要快速在龐雜資訊當中瀏覽的用戶,「白板」功能也是一大福音——可以讓網頁像是卡片一樣同時並置在畫面上,透過拖拉移動。最後,它採取廣告攔截器、並讓用戶自行決定是否使用第三方數據,避免隱私爭議。 

後續商業模式與募資

The Browser Company 已經得到多位知名共同創辦人的資金支持,包括來自 Salesforce 、 Stripe 的 Patrick Collison 和 Zoom 的袁征,已經籌集了約 2,500 萬美元資金(約新台幣 7.5 億元)。

目前產品只有開放 iOS 版本,預計明年會開放 Windows,採取 SaaS(軟體即服務)中常見的免費增值模式,替企業用戶開發高級訂閱功能,大約每月 12 美元。

作者介紹 |

鄧舒澤

喜歡閱讀也喜歡寫的 INFJ,夢想是養一隻 XL 的黃金獵犬,相信好的觀點可以改變全世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