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進入高速發展期,愈來愈多企業在工作中積極運用該技術,但要如何將生成式AI的優勢最大化,同時避免其規範上的種種爭議?包括訓練這些人工智慧模型的資料是否有侵權、訓練好的模型有無偏見或歧視、模型所生成的內容,在智慧財產權和著作權上又該如何看待等等,仍然是許多人正在摸索的方向。

用好生成式 AI 的關鍵:如何問出好問題?如何下出好提示?

「在 Midjourney 下指令,進而得到一張好看的圖,其實很簡單,但如果要精確地讓 AI 畫出自己腦袋裡想要的圖,水就很深了,比想像中困難許多。」資訊解決方案供應商李慕約有限公司創辦人李慕約上週末在第一屆 Generative AI 年會上表示,雖然生成式 AI 可以產出及格的成品,但想要更精確、更細緻,如何問出好問題便是重中之重。

李慕約分享了幾個提高 AI 回應品質的幾個方法,像是請 AI 「逐步思考」,或是用引導的方式請 AI 列出優秀作品具備哪些條件,再一一滿足這些條件,一步一步寫出好的作品。宜蘭中山國小資訊組長林穎俊也提到,與 AI 協作時,可以善用「蘇格拉底法」,不斷透過提問,確認想法、找到前提的漏洞,一步步的搭好思維階梯。

另外,AmazingTalker AI Team 負責人林煒勛則認為,「角色扮演」是與 AI 共事的一大關鍵。以 ChatGPT 為例,它平常說話有點籠統,甚至有點笨,但當要求它扮演某個角色回答時,知識水準就會提高。

而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下,把問題問得更好有 2 種進階技巧:一是問得更細,把各種能聯想到的用途或場景都向這位專家「請教」;二是盡可能給例子、拋出想法,讓生成式 AI 有跡可循地產出最佳成果,「生成式 AI 心中永遠不會有想要表達的想法,只有人類有。」DataDecision.ai 數據科學家尹相志說。

而李慕約也指出,在人機共存、相輔相成的工作狀態下,ChatGPT 看起來好像比人懂得更多,想法更周全,但人類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選擇」適合的資訊。「在過去,要從 4、5 個作品裡選一個最好的並不難,但現在有了生成式 AI,人可能需要從 1,000 個選項裡面選擇一個最好的,」他說,「此時選擇的能力就是關鍵。」

問對問題、下對指示,再從中選出最佳解,或許就是人類與生成式 AI 的共存之道。

「詠唱」前中後,該遵守哪些規範?

問對問題、下對指示之後,生成式 AI 便能快速生成內容,然而在「詠唱」(prompt,對 AI 下指令)的前中後,仍有一些規範要遵守。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秘書長侯宜秀指出,在開始使用生成式 AI 之前,要確認企業內部禁止運用 AI 執行的工作,像是事實查核,以及使用該技術後,若真的出問題,最終還是要由「人」來負責,而這個人是誰,由誰當責,也應該在開始使用之前就確認好。

至於在使用、輸入資料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利用他人著作進行 Prompt、利用他人的著作物進行模型 Fine-tune、輸入他人商標、輸入個人資料都是不適切的。侯宜秀表示,AIGC 可能侵害他人著作權,因此建議避免使用僅學習特定作者畫風的專用 AI,除非經權利人授權,也要避免提示中輸入現有著作物、作者名或作品名稱。

而生成的內容,可能不具著作權保護。美國部分法律見解就認為 AIGC 不是人所創作,最好將生成過程記錄下來。此外,若要將 AIGC 運用在醫療、財經、新聞生成上,則需要遵守 Generative AI 的政策規定與使用條款,附上免責聲明,告知受眾此內容為AI生成。

「 人工智慧背後還是『人』,人才是權利義務的主體。」侯宜秀說,在人機協作的時代下,如何運用科技同時兼顧倫理、不侵權,也是新世代工作者的一大課題。

未來商務頻道「AI 解方雜貨店」新開張!
訂閱 AI 趨勢電子報,掌握 AI 商務應用與趨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