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第一款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誕生至今已經邁入第 14 個年頭,無論是在技術、產品及應用上,這些日子以來都有大幅的進步,也發展出了許多不同的賽道,逐漸形成產業規模。

歷經了多次的牛熊市交替,仍有許多團隊、開發者持續「建設」(build),準備迎接下一波牛市,人才需求也持續增加。

根據外媒《Hackernoon》報導指出,2023 年將是投入 Web3 產業的最佳時機,預估今年全球 Web3 產業的需求將超過 5 萬個職位。

不只是寫程式的工程師能參與其中,「文組人」也有機會加入 Web3 變革。

目前在 Web3 產業擔任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的 Mars,就是其中一個例子。Mars 的工作主要負責多款 Web3 娛樂教育 App 以及 SocialFi(社交金融)平台的規劃。

過去 Mars 曾在本土、外商的金融集團工作,並擔任儲備幹部(Management Associate),以及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的角色。

傳統金融與 Web3 新創產業,有著天壤地別的差異。會計系背景的 Mars,就是因為認同 Web3 產業的精神,以及認為去中心化的形式,可以改善傳統金融業的流程或提升效率,才開始對 DeFi(去中心化金融)感興趣,後來更選擇轉職 Web3。

Web3 產品經理都在做什麼?

作為一位 Web3 產業的產品經理,一天的工作包含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包括研究產業趨勢,以及各個應用產品的流程設計,有點像是把使用者用 Web3 產品的 0-1 過程做拆解,深入了解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態和情境,找到兼顧流暢體驗和安全感的方式。

第二是「產品設計」,Mars 表示,產品經理必須對於區塊鏈的技術也要有所了解,自己近期也在研究和設計「靈魂綁定代幣」和「鏈上成就」的發放場景、流程、合約交互機制和用戶預期釐清等,針對上述體驗去設計介面和定義細節。

設計時一般人只會想到「正常使用」的狀況,但常常會發生一些「特例」或是「鏈的性能限制」,所以產品經理都必須重頭到尾設想到所有可能的情況。

第三是「溝通」,每日持續和各部門溝通協調,最主要的對象是和工程師、設計師,根據不同的產品開發生命週期階段,進行特定的討論。

例如在產品剛開始推動的階段,會召開評審會議;在設計的階段,就要跟設計師進行討論;開發階段,則必須持續和前/後端和合約工程師討論邏輯,以及做進度上的掌握;快要上線的時候,需要和營運團隊跟公關團隊確認發佈形式。

零經驗,如何進入 Web3 產業?

身為一個文組畢業生,最初要轉職到 Web3 領域時,多數人都會面臨沒有足夠 Web3 經驗的情況,要找到工作內容、職位、薪資都符合期待的面試,就會難很多。

大多數企業會要求員工要有相關經驗,對於轉職者來說,是一大挑戰。

不過,Mars 認為,想進入 Web3 產業不用特別考證照或是念 MBA,更重要的是閱讀數量和鏈上互動的成就,這就是最好的證明跟最好的準備。

由於這個領域知識相當廣闊,即使讀了五十篇、甚至一百篇以上的文章,可能都未必真的夠,因此也要確定資訊來源的管道是不是對的方向,並且慢慢去收斂,最後建立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另外,要持續的去做「實作」,實際在鏈上進行交易、參與社群、體驗產品等,最好在實作上面有一些心得跟想法,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轉職準備方式。

面試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很多產業趨勢觀察或是技術性的問題。Mars 舉例,自己就曾被問過「SocialFi 現在跟未來的觀察與趨勢」,這問題就足以判斷,面試者對這件事情的敏感度。

在針對產品設計上面,也被要求舉一個「特定功能做得不錯的交易所或項目,並說明為什麼好」,以及假想自己要負責一項 NFT 產品,該怎麼進行下一季度的規劃。這樣就能判斷是否具備 Web3 產品經理所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

比較特別印象深刻的部分是,曾和一間公司面試時,被問到「價格效應(Price impact)和滑點調整(Slippage Tolerance)的差別?」,以及「ERC-20 上面 Transform 跟 Transfer 之間的差別在哪裡?」等技術題,但這也讓他更加意識到,產品經理也要對技術有所理解,所以之後也更清楚該怎麼準備與爭取機會。

回想起當年的求職路,Mars 表示,由於大部分的 Web3 公司都沒有開零經驗的職缺,當時花了大概 3 個月左右的時間找工作,Coinmarketcap 上排名前二十大交易所、知名的鏈、知名項目都有開缺就都丟履歷,不過大部分都石沉大海,或是最後沒有得到工作機會。

面對長時間的面試,卻依然沒有好的結果,說沒有受到打擊當然是不可能的。但 Mars 也漸漸開始接受現實並調適心態,將目光調低,當企業有需要比較資淺的職位,即使未必是理想的薪資或工作,但就把握機會先上岸,把履歷和經驗先洗過一輪。

而事實證明,這樣的決定是正確的。

Mars 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累積 Web3 產業的工作經驗,然後再跳到下一份工作時,在談薪水時,就比當初零經驗的階段,有更多籌碼可以討論,最終也確實獲得比較接近 Web3 產業在國際上的薪水範疇。

Mars表示:「我只是剛開始沒經驗,但那不代表我兩年後,還是一樣只能領這樣的薪水、或是做這些事情。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投資決定以長期來講,是有價值的。」

Web3 產業的優點與挑戰

一般人聽到 Web3 產業,也許第一印象就是自由又高薪。不過,雖然許多人對於 Web3 產業相當有興趣,但是對於兩種領域工作的具體差異並不了解。

曾在傳統金融產業工作過三年的 Mars 表示,過去的工作經驗因為是在大型集團,公司在國內外有很多不同的部門和事業群,因此更著重執行能力、溝通和簡報能力、利害關係人的管理等。

在 Web3 產業,專業技能更強調 0 到 1 的產品管理和「所有權」(Ownership)精神,對產業和產品的熟悉度也更要有所掌握,團隊上也更追求效率。

Mars 也指出,Web2 時期的溝通,人際和政治關係上比較複雜,也會比較小心翼翼;而在 Web3 團隊的溝通,大多數人有一致性的目標,都想要做好產品和應用,因此更容易推動,藉此累積更多產品管理經驗的機會。

Mars 也強調,在 Web3 產業中,更能感受得到自己的進步,因為在這個快速變動的領域中,每天都必須學習。而且視野也漸漸開始變廣,現在到 Web3 可以重頭規劃一款新的 app,對於未來想創業或是開展副業的人來說,多少都可以帶來一些啟發。

不過,Web3 產業看似自由又開放,但其實也有不少挑戰。

挑戰一:產業不穩

由於整體產業還在發展階段,可以為員工提供很多嘗試的機會,但相對來說,也比較不穩定。

市場跟團隊走向 多數都蠻不明確的,隨時都在變動中,也常常會看到裁員或是砍薪的消息,對員工來說較沒有安全感。

此外,行業變化太快,未來的不確定性高,在產品規劃上比較無法有明確的道路能參考,路線圖反覆轉換方向也時常發生,此時保有彈性和應變能力變得格外重要。再來是產業仍處於早期,產品帶來的成效不會這麼快看到,這時也很考驗抗壓力和耐力。

挑戰二:資訊又多又雜

雖然每天都在學習、都在進步,可以開展眼界,但缺點也是一體兩面,Mars 表示,自己最初會有資訊上的焦慮。由於人一天的時間跟精力有限,但 Web3 是一天 24 小時、全年無休的不斷在運作與發展,速度是傳統產業的好幾倍。常常一覺醒來,世界就已經發生好多事,如果好幾週沒追蹤幣圈動態,就會發現某個議題跟不太上,對於剛進來的新人來說,壓力蠻大的。

面對這兩大挑戰,Mars 持續學習,才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找到需要的資料,並增強個人能力以及對產業的專業知識與觀察,以避免未來因市場波動,而導致自己的收入受影響。

(本文轉載自《Web3+》)

作者介紹 |

WEB3+

由《數位時代》孵化,最好懂的區塊鏈媒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