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消費行為已然出現更多元的樣貌,不只是國際旅遊掀起熱潮、實體零售迎來復甦,消費習慣也出現「多管道貨比三家」、「週間省錢、週末花錢」等新趨勢。對此,企業應該如何抓住這些新商機?加速佈局 OMO 的同時,如何抓住會員輪廓?又該如何溝通才能維持良好關係?

面對下半年的消費動態趨勢,《未來商務》產業沙龍第 37 場以「顧客進化論」為主題,邀請 3 位零售產業先行者——饗賓餐旅集團資訊管理部副總經理吳忠諺、CAFE!N 行銷長 Willy Li、HAPPY GO 顧客洞察部市調處(GO SURVEY)總監呂宛蓁,從自身角度切入分享,討論最新的顧客消費習慣轉變與市場動態。

無論何種用餐廳型式,都要確保好的消費體驗

FC Talks #37_饗賓餐旅集團資訊管理部副總經理吳忠諺
饗賓餐旅集團資訊管理部副總經理吳忠諺指出,好體驗的營造在餐點、服務 、氛圍上缺一不可。
圖片來源:

從 1971 年創立「福利川菜」開始,饗賓餐旅集團已經是個創立 50 多年的老品牌,去年年營收達57億、年來客數更高達 700 萬。集團當前經營著包括饗食天堂、果然匯蔬食、饗饗 InParadise、旭集和食集錦等 11 個餐飲品牌,無論在何種用餐型式,饗賓都保持相同的心法,就是「讓消費者有好的體驗」。

吳忠諺點出,好體驗的營造在餐點、服務 、氛圍上缺一不可。旗下每個餐廳品牌都有清楚的核心定位,如提供多元用餐體驗的饗食天堂、鼓勵人們大口吃飯的開飯川食堂、重新定義 Buffet 體驗的饗饗等,不只內用,為了確保品質,饗賓甚至會致電外帶、外送的消費者,確認其用餐情形。

饗賓也不藏私,除了販售「宅配料理包」外,也經營「iEAT 饗愛吃」YouTube 頻道,拍攝食譜教學影片,幫助消費者在家也能輕鬆重現饗賓美食。而提到數位轉型,吳忠諺則以 iEAT 會員系統舉例,現在無論是內用、外帶和外送,饗賓皆能將資料串接回自家的 iEAT 會員系統,不只輕鬆掌握消費習慣,還能依會員分級並提供回饋,增加舊客黏著度。

饗賓也持續優化 iEAT 的功能,計畫為訂位系統加入更多餐飲同業,達成「共好」目標,並讓消費者更方便;另外也打算建立餐飲採購平台,讓消費者能購買餐廳內的物品,如筷架、茶包等。

不打價格戰,用跨界聯名吸消費者眼球

FC Talks #37_CAFE!N 行銷長 Willy Li
CAFE!N 行銷長 Willy Li 觀察,除了定期促銷和精品小店,消費者很難對咖啡有忠誠度,因此需要定時給予消費者刺激,這也是 CAFE!N 積極推出聯名活動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

咖啡品牌 CAFE!N 母公司為全台最大咖啡炒焙廠「源友企業」,每 4 杯咖啡就有 1 杯來自源友。奠基於母公司的資源,二代朱茂亨 Henry 於 2018 年創立了 CAFE!N,並採取「極致簡單」策略,透過白淨的裝潢、單純的品項,讓客人留下深刻印象。Willy 謙虛地說:「我們其實沒有什麼『創新』,只是把大家優點抓出來,最終走出我們的樣子。」

Willy不諱言,CAFE!N 就是個行銷主導的品牌。他觀察到,除了定期促銷和知名精品店家,消費者很難對咖啡有忠誠度,需要定時給予消費者刺激,因此 CAFE!N 一年會做 6 個檔期的聯名,創造新鮮感帶進新客。另外,CAFE!N也堅持不打價格戰,Willy 說:「我們不可能讓主力商品變讓利商品。」不過針對舊客,可以做出部分的「會員讓利」,「這就像讓老朋友定期回來看看的感覺。」

Willy 建議中小品牌:「要找到能掌握部分,並牽制你不能控制的地方。」觀察力、企劃力、公關力與談判力都是重要的指標。他舉例,「找聯名合作的時候,可以觀察客人都穿什麼,例如前陣子跟 New Balance 合作,就是嗅到復古鞋的風潮回來了!」跨界合作就是要讓人耳目一新,因此 CAFE!N 也曾與杜蕾斯合作,Willy 說:「我們要把每一個行銷都做成經典案例,將跨界融入我們的生活。」

Willy 鼓勵品牌不要過於在意平台的抽成,而是試圖與外送平台「共好」,透過讓品牌在外送平台持續運轉,能持續收進新客,創造更多銷量。

節省日常開銷、貨比三家成新消費趨勢

FC Talks #37_HAPPY GO 顧客洞察部市調處總監呂宛蓁
HAPPY GO 顧客洞察部市調處(GO SURVEY)總監呂宛蓁表示,從調查資料來看,消費者只是在某些面向節省,很多地方還是願意花,甚至花更多。
圖片來源:

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者思維,與疫情前真的有相當大的轉變。呂宛蓁舉例,消費者擔心物價上漲的比例從 2020 年不到 1 成,到現在有超過 5 成;而認為自己開支增加的消費者,則從 4 成成長到逾 7 成,並有 65% 的消費者對未來半年的景氣感到悲觀,這心態也反映在價格折扣敏感的消費者,已高達 67%。

不過可千萬別因這些數據就覺得消費者不願意花錢,根據 GO SURVEY 的調查資料,呂宛蓁進一步分析:「消費者只是在某些面向節省,很多地方還是願意花,甚至花更多。」從數據上來看,消費者在水電瓦斯、零食、服飾等日常採買節省開銷,但更願意花錢在夠買保健食品、慶祝節日、國內外旅遊及娛樂上,因此消費漸漸集中在一次性、短期性,出現「週間省錢、週末花錢」的思維,對品牌來說,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態轉變去溝通和包裝成為關鍵。

消費者的購物心態,目前呈現「理性為主、感性為輔」,會先從品質、C/P 值、價格切入,再從服務、信任、消費體驗等當最後下單的依據。在「務實主義」的氛圍下,購物轉變為實用導向,並希望有公正第三方檢驗認證,會貨比三家,並透過各式管道蒐集資訊,購物量下降但期望買到高品質商品。呂宛蓁點出驚人數據:「每位消費者平均會從 13 種管道去獲取資訊,並交叉比對其正確性。」若線上不同平台或和實體店折扣不同,會讓消費者產生困惑,甚至不信任。

官網和 APP 使用率近期也明顯顯升,從 2021 年的 26% 上升到今年的 46%,在後疫情時代仍維持住。呂宛蓁說:「這代表消費者對品牌推自家平台是買單的。」主要是大家對品牌本身平台還是會有信任感,若體驗不差,折扣也能接受,消費者更喜歡透過官方購買。未來的消費趨勢,消費者期待「AI 購物幫手」、「專屬賣場」、「智能私人教練」等功能,希望不要大家推薦的都一樣,能個人化「比我更懂我」。

雖然現在各式數位工具已經可以精準分析會員資料,品牌也能各取所需,但呂宛蓁提醒:「後台的消費歷程是在自家已發生的事情, 但想看會員在外面世界如何消費或消費觀,還是要透過市調,能更掌握消費動向。」面對各式數位工具,Willy 也建議不用硬串,他說:「數位不是買標準答案,而是找適合自己的方式,能操控所有內容,對品牌才有助益。」

FC Talks #37
圖片來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