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場疫情襲來,催化企業內部的數位轉型,許多企業投入巨量資金在雲端技術中,驅動協作,甚至是優化產線,這些雲端建置到了近期已成為企業導入 AI 應用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

根據 Statista 的數據,2022 年,企業在雲端基礎設施服務的支出高達 2,250 億美元,然而隨著全球利率上升、通貨膨脹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企業紛紛縮緊腰帶。《TechCrunch》指出,有多達 81% 的 IT 領導者在其高階主管的指示下,減少或停止雲端支出,因為這筆開銷就佔整個 IT 部門預算的 30%。

對於企業來說,評估、管理好雲端成本,是一大重要課題。

雲端需求和業務需求對標,不可無限上綱拓展!

技術的發展,加速了雲端基礎架構的複雜性,但對於想控制成本的企業來說,不能讓雲端的使用量無限上綱,因此建構「標準化」且符合相容性、安全性和合規的運算環境格外重要。

《Inc.》指出, 為了打造可靠、安全且「不燒錢」的雲端環境,企業應該先將雲端運算基礎設施與業務計畫對標,其中包含領導階層定義策略目標和預算限制,設定雲端基礎設施的框架和需求,然後再交由開發人員與技術人員提供專業建議,確保導入一個雲端解方之後,可以有效滿足這些標準。

比方說,AWS 提供超過 200 種服務,每種服務都代表特定的雲端資源類型或功能。但企業若沒有清楚了解技術、業務需求,和預算控制的情況下,盲目的訂閱每項附加功能,絕對不是最明智的選擇。

初始開發、投資人才不能省,未來不斷調整反而更燒錢

「技術人才」一直是科技業中最重要,也相對稀缺的資源,根據 Statista 2022 年的報告發現,70% 的受訪組織面臨技術人才缺工的問題。

有些公司會為了節省成本,雇用技能不足的開發人員和軟體工程師,導致在雲端建構初期產生相容性不佳或者資安相關的問題。相容性不佳會降低資料可追溯性,也會成為未來雲端擴展的心頭刺,進而消耗預算;IDC 市場研究發現,由於不正確或孤立的資料,導致效率低落,公司可能會損失高達 30% 的年收入。 

至於資安問題,很多公司都到了開發後期才想到,成了一個得花大錢的業務。理想狀況下,企業可以從一開始就將安全性融入基礎設施和整體技術和開發中,在開發過程的每個階段都實施安全檢查。

《Inc.》建議,無論誰負責公司的雲端基礎設施,都必須投入足夠的思考和專業知識,建立和規劃雲端基礎設施的初始開發,以節省後續修改的資金。雖然初始成本可能很高,但在整個公司投入工作之前就找到並解決問題,會節省多次迭代修復安全漏洞和被迫停機的時間。

了解你的雲端支出帳單,找到閒置項目

關於控制雲端支出成本,《TechCrunch》則建議透過「看帳單」來了解雲端成本分配,清楚自己付的每一分錢用在哪。

這麼做有幾個好處,首先,它清楚羅列每個雲端資源的廠商是誰、它支援哪些功能以及團隊正在使用和支出多少;其次,企業也可以以不同的分類方式整理支出,例如按服務類型、雲端、資料庫或部門組織,更可以查看逐月趨勢以了解各單位的使用狀況,若有明顯閒置或者對業務需求助益不顯著的項目,或許就可以考慮刪減預算。

不過,《TechCrunch》也提醒,減少雲端支出必須更多是為了優化長期投資回報率的預算,而不是削減短期成本,因此企業在控制成本的同時,還是要小心落入短視近利的盲區。

資料來源:Inc.TechCrunchStatista

作者介紹 |

張庭瑋

特約採訪編輯

一名企圖用文字賴以為生的社畜、小時候真的有讀書的記者。
 
在《未來商務》新商業社群中與報導企業數位轉型、科技賦能以及商模創新的故事,也關注企業轉型過程中需要的各種「B2B解決方案」,以新聞工作者的角色,與企業並肩在數位轉型的道路上。
 
企業轉型故事、解決方案採訪需求請來信:fc@bnext.com.tw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