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多數人還分不清楚什麼是人造肉?什麼是植物肉?但在新聞媒體密集推播下,眼尖的讀者應該已經聽聞不久前在全家和momo電商開賣的「未來漢堡肉排」,而這股原本在美國市場延燒的未來肉品風潮,也因此擴展到台灣市場,背後的兩家指標廠商Beyond Meat與Impossible Foods所引發的未來飲食大戰正式浮上檯面。

你想像過未來食物的樣貌嗎?以後你吃的肉,可能不是來自動物,而是各種技術生成的人造肉,目前這波未來肉品的全球浪潮領軍者,主要包括看美國植物製肉品(plant-based meat)公司Beyond Meat(超越肉類)與Impossible Foods(不可能食品),藉由他們的市場布局一窺未來肉品大戰端倪。

主打未來蛋白質,Beyond Meat市值狂飆

2009年在美國加州成立的Beyond Meat,從「為什麼一定要用動物來做肉品?」這個問題出發,並訴諸於氣候變遷、保護環境、動物福利的理念,創造屬於「未來蛋白質」的肉類替代品,而今已開發出以植物製成的雞柳條、漢堡肉排、牛絞肉、香腸、麵包屑等產品,不僅引起市場轟動,也贏得科技大老的支持。

攤開Beyond Meat的投資者陣容,包括比爾·蓋茲、李奧納多、麥當勞前執行長唐·湯普森,最大股東則是矽谷頂尖創投凱鵬華(占股16 %)以及Twitter執行長伊凡·威廉斯的創投Obvious Ventures(占股9%),連可口可樂及Twitter的財務長都加入其董事會。其中,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就曾在網誌寫下「吃不出超越肉類產品和真的雞肉的差別」,正是吸引他早早投資Beyond Meat的原因。

圖1-Beyond-Burger先進軍連鎖速食餐廳,台灣有摩斯漢堡和TGI-Fridays。圖片來源
Beyond Burger先進軍連鎖速食餐廳,台灣有摩斯漢堡和TGI Fridays。
圖片來源:

今年5月,Beyond Meat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創下當天市值38億美元的紀錄,是2000年以來上市首日表現最佳的公司。隨後幾個月股價狂飆三倍,成為美國今年亮眼的超級新星,目前市值約為48億美元。Beyond Meat在2018年營收為該公司收入為 8,790 萬美元,近期預估2019年營收約為2.65億至2.75億美元。

回顧Beyond Meat的產品研發之路,2012年以來已經相繼推出「無肉雞柳條」、「超越雞肉」和「超越牛肉」等系列商品。近來在台灣市場引起高度關注的「超越漢堡肉排(Beyond Burger)」,則是2016年就已經上市的主力產品,由於採用豌豆蛋白、椰子油等植物成分創造,並以椰子油和可可脂做成仿肉類的大理石花紋,用甜菜根萃取物替代牛肉血色,在烹飪時會改變顏色,不論在料理或食用過程的色香味體驗,都得到非常正向的市場滿意度回饋。

重現漢堡肉口感,獨角獸Impossible Foods更吸金

另一家經常被拿來與Beyond Meat比較的新創公司,是2011年在美國加州成立的Impossible Foods。為了解決氣候變遷,減少養殖動物對地球資源的耗費,希望能在2035年前用純植物肉品取代所有肉類,讓植物製肉品吃起來更像肉,從植物中挑選特定的蛋白質和營養素,再現肉品的體驗和營養。目前已推出植物製肉排和香腸,未來會推出純植物雞肉、豬肉和魚肉。

2016年,Impossible Foods推出用大豆濃縮蛋白、馬鈴薯、葵花籽油、椰子油等植物成分製造的「不可能漢堡肉排(Impossible Burger)」,從大豆豆根的血紅蛋白萃取出「血紅素」,仿照真實牛肉的血紅素,在烹煮後會「出血」,並具有濃郁的牛肉風味,成為Impossible Foods的最大賣點。此外,肉排還添加如葉酸、B12和鐵等維生素及礦物質,號稱補足更多營養素。

圖3-Impossible-Burger萃取大豆中的血紅素,仿照真實牛肉的在烹煮後會「出血」。圖片來
Impossible Burger萃取大豆中的血紅素,仿照真實牛肉的在烹煮後會「出血」。
圖片來源:

Impossible Foods的投資者同樣陣容堅強,除了網球明星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饒舌歌手Jay-Z、凱蒂·佩芮、傑登·史密斯等名人投資,還包括Google Ventures以及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瑞銀集團(UBS)、淡馬錫(Temasek Holdings)等創投。比爾·蓋茲也投資Impossible Foods,等於雙邊押寶。

Beyond Meat上市前的總募資金額約為1.47億美元,估值約為13.5億美元。相比之下,Impossible Foods充份展現了募資能力,2019年5月募資3億美元,創業以來的募資總金額達到7.5億美元,估值20億美元,讓它正式晉升新創獨角獸。

Beyond Meat上市後的瘋狂表現,也讓競爭對手Impossible Foods跟著水漲船高。11月底傳出Impossible Foods正準備新一輪融資,預計再募資3至4億美元,讓估值翻倍來到30億至50億美元。

植物肉通路大戰,分頭搶攻零售通路、餐廳

圖6-Beyond-Meat和Impossible-Foods的據點-圖片來源:截圖自Vox-Chr
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的據點。
圖片來源:

Beyond Meat與Impossible Foods採取不同的通路策略,分頭搶佔實體通路、餐廳和線上通路。今年隨著速食業者開始劃分陣營,也讓兩家新創的通路大戰更加白熱化。

Beyond Meat的通路多元,初期主攻零售通路,2013年率先在美國超市Whole Foods開賣「無肉雞柳條」,引起名人關注。

2016年Beyond Burger正式開賣後,旗下產品陸續進軍美國的Walmart、Whole Foods、Target等超市通路,電商通路如Amazon、Mylk Guys,以及Subway、TGI Fridays、Carl’s Jr.、Dunkin’ Donuts等美國連鎖餐廳。今年8月與亞特蘭大肯德基合作推出無肉炸雞桶,9月加拿大麥當勞開賣超越漢堡。Beyond Meats標示其銷售地點超過5.8萬個。

Impossible Foods則是選擇從餐廳開始大幅擴展,2016年在美國名廚David Chang的餐廳Momofuku Nishi首次發表Impossible Burger,2018年全美已有5,000家餐廳提供Impossible Burger,包括美國快餐連鎖店鼻祖White Castle、高級漢堡店Red Robin,同時香港、澳門的餐廳也開始推出不可能漢堡。

2019年Impossible Foods進軍新加坡,4月與美國漢堡王合作,推出「不可能華堡」,並在8月擴展到全美7200多家門市。Impossible Foods標示全球已有1.7萬家餐廳販售不可能漢堡,100多家超市買得到冷凍產品。超市進展速度慢的主因是Impossible Burger的「血紅素」成分,讓美國FDA一直到今年8月才核准在超市販售冷凍產品。

那麼,台灣哪裡買得到植物製肉排呢?2018年台灣的TGI Fridays餐廳率先販售Beyond Burger,2019年摩斯漢堡及其他特色餐廳如V Burger也跟進,11月20日正式在全家及momo的零售和電商平台販售冷凍的未來漢堡肉排。而Impossible Foods則尚未進軍台灣零售通路及餐廳。

圖2-Beyond-Meat的未來漢堡肉排在2013年就連軍美國Whole-Food超市。11月在台
Beyond Meat的未來漢堡肉排在2013年就進軍美國Whole Foods超市。11月在台灣的全家跟momo也買得到。
圖片來源:

人造肉是未來嗎?替代肉類創造的新生活想像

名人、專業運動員、投資者對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的狂熱,看中的就是其背後蔚為風潮的蔬食時尚。健身風潮也讓一般人更關注蛋白質的攝取,彈性素食者希望從植物蛋白、不宰殺動物的替代肉類找到可持續性的營養來源。

這兩家植物製肉類新創,填補人們對替代肉類的需求。他們不賣「素食」概念,因為素食人口不大,難以普及植物肉。全球半素食及素食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11%左右,蓋洛普民調顯示美國素食人口約為5%。況且,過去推廣吃素救地球的概念傾向道德勸說,素食製品也讓肉食者興趣缺缺。

因此,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避開「素食」路線,訴求關心氣候變遷、愛護地球、動物福利,打中的是人類對於生活方式的美好想像:如果不吃動物肉,也能得到吃肉的體驗和肉類的營養,又不傷害地球,何樂而不為?改變了觀念,人們就會願意改變對未來飲食的選擇。

2大原因,攸關替代肉類普及速度

事實上,號稱「人造肉」的替代肉類,其實分成兩種,一種是植物蛋白、豆類製成的「植物肉」(plant-based meat);另一種則是從活著的動物中取出幹細胞,再培養成肉的「培養肉」(cultured meat/cell-based meat), 又稱實驗肉(lab grow meat)或乾淨肉(clean meat)。

以培養肉為主的人造肉,因為能再造真實的肉類,而備受期待。培養肉生技新創公司大多是在2016年、2017年成立,目前仍在非常早期的實驗室階段,尚未商業量產。2018年底以色列生技新創Aleph Farms就研發出「人造牛排」,從牛的幹細胞樣本中培育牛排,只要三週。

美國管理諮詢公司A.T. Kearney調查指出,目前全球肉類消費量為1兆美元,每年將增加3%,到2040年達到1.8兆美元的規模。其中,只有40%來自傳統動物肉類,其他6成是替代肉類,包括35%培養肉及25%植物製肉類。

圖8-全球肉類及替代肉類市場分佈,2040年替代肉類將佔肉類市場的6成。圖片來源:截自A.T.-Ke
全球肉類及替代肉類市場分佈,2040年替代肉類將佔肉類市場的6成。
圖片來源:

替代肉類產業方興未艾,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A.T. Kearney表示,2018年植物製肉類產品銷售額只有46億,接下來幾年每年將有20%至30%的成長率。培養肉將在2025年之後,以每年41%的成長率大幅成長。人類的消費習慣要從傳統肉類轉向培養肉,植物製肉類將是過渡階段的關鍵。

圖7-人造肉分為兩大路線,植物肉和培養肉新創都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圖片來源:截自A.T.-Kearne
人造肉分為兩大路線,植物肉和培養肉新創都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圖片來源:

影響替代肉類普及速度的兩大原因,第一是售價,以100克重的肉類來看,美國零售店的碎牛肉約0.8美元,植物製肉類的價格約在2.5美元,而培養肉的價格則是80美元。其次則是大眾的接受度。當人們能毫無心理障礙的接受實驗室所培養的肉時,口感、視覺都與傳統肉類相似的人造肉體驗,也將徹底顛覆人們對飲食的既定印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