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募資作為一個新穎的商業模式,必然有它成功的要件,而成功案件則是建立在兩種狀態:其一是能解決消費者的問題,繼而產生信賴感,去購買其產品;另外,就是作為一個能夠創造話題性的標竿,跟這些人的生活經驗有所連結。

舉例來說,環保相關的倡議,仍是現在的主流操作手段,若擁有這個產品,會讓消費者感到愉悅且具有正確價值判斷的要件。這兩者的標的,都可以決定這個產品是否具有「價值感」,達到消費者的要求,繼而可以討論它們是否為一個成功的產品。

產品價值的斷定會針對不同的對象而有所差異,因此,在判斷商品的價值感時,往往會先設定預期受眾,而怎麼找到這群人,在群眾募資的做法,則是會透過大量的市場調查和問卷的搜集,去達到前測預熱的效益,進而找到應該服務的對象,去跟這些人溝通後,擁有更多談判空間。

炒壞的群眾募資?沒準備好依然沒辦法達到預期成效

有許多人說,群眾募資已經被「玩壞」,這種商業模式恐怕已經進入消弭的狀態,但從 2019 年的例子來看,群眾募資已略有回溫的趨勢。

目前募資平台上有數百個案件,成效好、壞都有,也有不少「還沒準備好」的案子出現在這些平台上,如頁面設計、影像呈現、社群規劃都有一些明顯的漏洞和缺失。當然,討論案件如何失敗遠比成功還要重要,必須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才能避免複製這樣的例子。

christian-dubovan-Y_x747Yshlw-unsplash
圖片來源:

這時候你應該會想問,失敗是什麼意思?未能達標?或者是贊助人次少?這些就會構成失敗的判斷嗎?當然不是。許多金額沒有想像中高的案件,其實有時候是因為行銷成本不足。這不禁會讓人想問,究竟需要多少資金,才能代表已經準備好可以上募資平台群募?

雖然這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但是肯定的是,唯有知道產品或者議題能夠如何建立消費者的共感,才能決定判斷商品的市場力,換句話說,必須要瞄準好受眾,了解產品設計可能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才是首要考量,因此找到「痛點」,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搶下第一不是最重要的,拿到消費者的「信任感」才是關鍵要素

在募資平台上,第一個出現的商品總是特別引起注目,如近期的月亮褲,先前就未曾有人嘗試過這樣的產品,但它的成功,其實包含許多要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廣告設計,兼顧創意和功能導向的廣告特別引人注目,有許多用慣了衛生棉的消費者,也能在影片中找到她們的訴求,藉由品牌意象和消費者的連結創造更多話題性。

「全台唯一」、「首創」等等詞常常出現在募資平台的提案文案上,消費者第一時間可能會被這些字詞吸引而去觀看,但是他們還是會對應自己的需求,繼而去產生後續的購買行為。前述舉出的例子,在環保吸管、環保杯的案例中非常多,它們的通常差異不大,但因為有共同可以傳達的議題理念,所以可以塑造更多的產品價值,因此信任感作為一個產品的連結是非常重要的,唯有相信這個產品可以對消費者產生必要的價值,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