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出爐的微軟「IoT Signals Report」物聯網年度報告,可以看出 IoT 企業用已從試探期進入成熟期,以往應用場域侷限在製造業的 IoT 解決方案,在零售、物流及一般企業導入案例也開始大增。企業想用 IoT 強化營運效能、降低營運成本,可以從那些環節著手?

在 ICT 產業將目光放在 VR、AI、5G 等當紅技術之際,企業用 IoT 已悄悄邁進了一大步。十月剛出爐的微軟物聯網年度報告「IoT Signals Report」第二版統計了全球超過 3,000 多名組織決策者及開發人員,發現 IoT 的使用場景正快速從製造業等前導產業,走入一般企業以及零售業——尤其對提前擁抱 AI 及大數據的智慧零售與物流業,在介接 IoT 的實體資訊(如供應鏈訊息、物件追蹤及安全管理等)後,更加如虎添翼。

也就是說,物聯網將逐漸對幾乎「所有」企業的營運環節帶來新的機運與挑戰。

另一方面, 2020 年也是企業對 IoT 信心大幅增長的一年。大部分已導入 IoT 的企業,都預計物聯網將會帶來 30% 的投報酬率(ROI),同時有 31% 企業增加了對物聯網的投資——當然,一部分導因於疫情帶來的實體接觸業務縮減,以及相應的服務自動化部署的開展,例如遠距生產線管理等需求。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 IoT 的前端導入地區中,中國大陸企業是全球導入速度及意願最高的企業,平均 10 個月就能從評估階段進入使用階段,較德國快了 40%。其主因是由官方政策主導產業發展,將 IoT 用於城市建設、健康醫療、及自動車駕駛與檢修等產業項目,已於近年逐漸收穫成果,例如上海剛推出的無人駕駛計程車

那麼,IoT 將對一般企業會帶來什麼機會?哪些業務環節,又是企業最容易著手之處?根據 AD Victoriam,最「初階」的應用當屬設備管理。由於大部分現代企業都已經處在全網路的作業環境中,利用物聯網精密追蹤設備及辦公用品使用狀況,可以減輕傳統的條碼盤點行為,達到人力資源的最佳部署。

此外,基於物聯網元件的智慧電網(Smart Grid)使用普及率,在近年也有大幅成長之勢。智慧電網可以偵測、收集企業內的電力供應狀況,並利用這些資訊調整電力的生產與配送(例如手扶梯速率、空調氣溫及照明等,上述三者一般佔企業電費支出超過 80%),來節省高達 15% 的企業電費開支。

source-4280758_1920
配合適當的數據分析,企業可以找出營運瓶頸的環節、效率最佳化的方案。
圖片來源:

而最容易被企業忽視,但其實最重要的一環,則是物聯網上線運作後,所產生出的大量數據。配合適當的數據分析,企業可以找出營運瓶頸的環節、效率最佳化的方案,例如在哪些情況下哪些設備運行最容易出問題,進而進行設備的預測性維護(PdM, Predictive Maintenance),這些數據甚至可能作為有價的資產,在市集上待價而沽——例如三星的 Artik 或 Equinix 的物聯網數據交換平台。

雖然前景看好,企業 IoT 的導入仍面臨著不少未解的挑戰。諸如一般企業難以管理 IoT 產生的大量數據,而 IoT 無論從底層的通訊層、網路層,到應用層,目前仍缺乏統一的產業技術標準,而導致規格破碎化的情形,也讓 IT 維護人員無所依從。

另一方面,物聯網相關技術人才其實相當稀缺。根據 2020 年「台灣 ICT 人才發展報告」,IoT 人才的平均薪資較 AI 及大數據人才多出約新台幣 5,000 至 10,000 元,成為 IoT 導入企業的阻力。此外,目前也少有企業部署能推動 IoT 與既有系統、既有業務整合介接的職位。

對此,IOTForAll 建議企業,應建立可支持IoT(其實也包含其他前沿技術如 VR、5G)實際導入細部業務環節的跨部門領導職權,才能從技術、管理及綜合營運面,真正擁抱業務效能的提升。

不過,IoT 對企業最大的隱憂仍在法規監管面與安全面。根據 Market Prospects,最大原因是物聯網技術與裝置發展過快,許多物聯網供應商常常提供未經完整安全驗證的設備或服務,若企業擁有敏感業務(如金融或醫療),這項隱憂無疑將成為阻礙企業導入的主因。

但無論如何,在 5G 及 AI 加持下的物聯網發展潮流,終將會加速湧入企業應用場景。在法規、制度、人才面完善之前,提前做好準備的企業將能更快掌握 IoT 帶來的前期效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