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量爆炸的網路世界,多數人都面臨訊息量負荷過載的情況,未來邁入人工智慧(AI)時代更將越演越烈,但不論基於工作或生活層面的需求,我們都需要從巨量訊息中快速萃取出有意義的部分,所謂科學化的閱讀方式,又或者閱讀介面設計等等相關工具的發展,究竟會帶來那些商務應用情境的改變?

日前,中國大陸出現了「量子波動閱讀法」的詐騙案,號稱只要快速翻閱書本就能吸收其中內容。事件本身固然荒謬,卻也呈現了人們在這個時代面對海量訊息時的焦慮。其實在工具面上,我們可以用訂閱制、演算法過濾等方式來應對每日訊息量過載的情況,然而一旦出現明天就要完成重要簡報、目標市場與指標客戶研究等等「非要讀完某些資料不可」的情況,是否有加快我們閱讀和理解速度的辦法呢?

對此,英國廣播公司BBC做了一個有趣的小實驗,讓閱讀者盯著網站螢幕上某個小框框,框內會快速閃現一篇文章接續出現的詞彙。結果,大部分讀者都能夠順利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脈絡。這個實驗意味著, 光是省掉閱讀時「移動眼球」消耗的注意力,就足以讓閱讀速度增快1.5倍到2倍。 BBC研究人員表示,未來計畫利用這樣的實驗結果,將新聞用逐字方式快速「投放」到穿戴式小型載具(如Apple Watch)上供讀者閱讀。

這個研究成果將為一些商務領域帶來改變。閱讀地點的不再受限,以及快速的接收方式,將帶給行動工作者(如業務員、導遊)及文字從業者(如記者、編輯)新的優勢。而不同層級的經理人,也能因此加快從接收訊息到進行決策的速度。

然而,若牽涉到 對文字內容的深度理解 ,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普林斯頓大學教授Pam Mueller做了另一項研究,試圖以「作筆記」方式的不同,測試學生吸收力的差別。他要求班上一半學生用筆記型電腦做筆記,另一半學生則以手寫筆記。「筆電組」的學生因為打字較快,大部分做出了「逐段摘錄」的筆記,而「手寫組」則只能匆匆記下一些關鍵字。

「無法重複獲取」的訊息,讓人更加專注

實驗的結果是:兩個組別雖在對課堂內容細節記憶的表現不分上下, 「手寫組」卻比「筆電組」更能掌握課堂內容的框架、意義與梗概 。Pam Mueller分析,原因可能在於「紙筆組」雖只記下了一些「關鍵字」,卻多了一道訊息處理(篩選能喚回記憶的重要概念)的大腦運作過程。也就是說,對於企業內的策略會議、工作坊等要求高度理解、高度創造力的活動,更適合使用紙筆,而非筆電作筆記(會議記錄除外)。

此外研究也發現,閱讀媒介改變了,人們對訊息吸收程度也會改變。另一篇來自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與閱讀紙本印刷物相比,人們對呈現在電腦螢幕上的文字內容吸收度普遍較差,卻更容易對自己的理解力過度自信。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聆聽有聲書和閱讀文字、或邊聽邊讀,上述三種方式對內容的理解程度是幾乎沒有差別的。

那麼,我們應該用那些媒介來吸收訊息呢?這要回到訊息的用途,是 需要長期記憶的知識、思考素材?或在短時間內為我們所需,用過即棄的資訊? 延伸到職場上,我們就能依此選取合適的生產力工具,例如以能協助「閱讀理解效果」的深度學習文字轉語音軟體Amazon Poly來研讀重要資料,或者以匯整不同訊息媒介的筆記應用Evernote來處理文字、多媒體複合訊息等。

理解了這點,我們或許能在資訊爆炸的洪流中更加游刃有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