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財金中心主導的「開放API平台」上線,台灣的金融發展也正式寫下新的歷史篇章,真正迎來了所謂的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時代。金融業者的經營型態將因此丕變,而用戶則可在同一介面看到不同銀行的存款、貸款、信用卡、保單、基金、繳費等資訊,並且透過整合帳戶直接進行支付、扣款或撥付。

在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大趨勢之下,不管是期待扮演鯰魚的「純網銀」,還是需要被鯰魚刺激的沙丁魚「傳統銀行」,都開始奮力游向開放應用程式介面(Open API)的大海,加速創新金融服務的發展。不過,現階段包括隱私權、責任歸屬、數據分享模式、場景金融等議題,考驗著銀行、第三方服務業者(TSP)及跨業業者之間的合作意願,也將影響著開放銀行的市場接受度與推廣成效。

加速數位金融轉型,開放銀行全球浪潮擋不住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兼副主任王義智表示,隨著新興科技快速發展及金融監理法規、使用者行為模式的改變,金融科技帶來破壞性創新,傳統價值鏈正在裂解,金融商品的銷售通路,將由傳統以人或實體分行為主的通路,轉變成以網路平台為主;而消費者也開始產生新的需求,未來會衍生更多元的金融科技創新應用,包括支付、保險、借貸、募資、投資理財在內,也會依照消費者的使用需求、使用時間、使用目的提供客製化商品。

事實上,包括英國、歐盟、亞洲各國都開始積極推動開放銀行,讓銀行透過與TSP業者的合作,以開放API的方式共享金融數據資料,推出更多元創新的金融服務。根據Backbase調查, 70%銀行認為開放銀行有助於發展多元金融生態系,41%銀行認為開放銀行可打開新客戶與第三方合作契機,38%銀行認為開放銀行可加速數位金融轉型創新, 顯示銀行業者對於推動開放銀行確有相當高的意願。

政治大學國際產學聯盟營運長暨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認為,開放銀行可創造多贏局面,消費者透過統一平台比對不同的金融服務與費用,並藉由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獲取更精準完整的金融數據,可取得更貼近個人需求的資產配置與財務規劃服務;傳統銀行則藉由數據共享及串接金融科技公司的創新技術,提供更多元的產品與服務,藉以增加客戶黏著度,甚至延伸服務到過去無法觸及的範圍;監理單位則可減少金融壟斷,促成金融產業的技術及營運能力的提升,同時可提高資安標準、增進洗錢防制的效率。

在台灣方面,金管會已敲定開放銀行將分三階段開放,第一階段將開放利率、匯率、分行資訊、產品資訊、ATM位置等商品資訊,TSP業者可透過開放API介接提供給消費者,目前有19家業者完成驗證,預計9月底上線;第二階段則將開放客戶資訊,在客戶同意的情況下,TSP業者可提供帳戶整合服務,讓消費者在同一介面看到不同銀行的存款、貸款、信用卡、保單、基金、繳費等資訊;第三階段則將開放交易資訊,TSP業者可在整合帳戶中直接連結到帳戶進行支付、扣款或撥付。

純網銀搶數位客戶,傳統銀行改走平台經濟

bank-banking-blue-50987-1024x682
隨著法規鬆綁,數位金融已經開始撼動傳統銀行業者,傳統銀行必須找到新的商模。
圖片來源:

在政策支持及市場競爭的刺激下,不管是傳統銀行、純網銀、TSP業者,都已經摩拳擦掌搶攻開放銀行的商機。

華南銀行營運管理事業群副總經理許柏林就表示,行動銀行在過去兩年間的交易量成長15倍,已經超越發展15年的網路銀行及發展30年的ATM,過去大家沒有明顯感受到數位金融的影響,主要是因為行動銀行安全強度不足、法令開放線上產品仍有限度,但這些問題獲得解決、走向開放銀行架構之後,銀行必須從傳統直接面對客戶或以數位通路銷售的型態,轉變為平台業者,不一定直接面對客戶,而是與TSP業者及異業廣泛合作,再透過交易分潤、收取權利金或行銷費等方式,發展平台經濟的新商業模式。

在純網銀方面,由於沒有實體銀行、也缺乏客戶基礎及生態系合作夥伴,自然會以蛙跳式的金融科技技術爭取數位客戶。將來銀行籌備處執行長劉奕成指出,純網銀推出的新世代金融服務,必須是虛實整合、跨業聯網、全方位服務,由於純網銀的發展是從零開始,沒有既有業務與系統包袱,因此,可以從源頭去思考並解決用戶痛點及組織問題;也因為沒有用戶基礎,所以可以開放使用所有平台,以行銷方式找到對的用戶,因為缺乏自有生態系;所以可與所有產業、對象合作,延伸無限可能。

他進一步說,台灣長期以來有個誤解,認為銀行就是銀行,其實銀行不只是銀行,尤其在國際上存在很多非銀行業者(non-bank bank),像是很多租賃公司、信用投資公司、悠遊卡、電子支付、匯兌等業者,都不是完整銀行,但Paypal的市值超過美國大部分的中小型銀行,Visa的市值超過美國最大銀行,有太多「非銀行」服務是目前客戶尚未獲得滿足的。

王儷玲則強調,開放銀行不僅是銀行與銀行之間的數據共享,更重要的是跨業的合作,銀行要能參與營運,才有創造新客戶、新業務的機會,例如英國已開放銀行與醫療產業之間的數據共享,澳洲則將先開放銀行、能源與電信產業之間的消費者數據使用權。

隱私、責任歸屬挑戰大,競合關係受矚目

儘管業者都認可開放銀行是不可逆的趨勢,也必須從劃地盤走向共享地盤的經營型態,但未來銀行業者彼此之間、傳統銀行與純網銀之間、金融業者與其他行業之間,都將出現微妙的競合關係,也將面臨法規面、經營面、市場面的諸多挑戰。

許柏林坦言,開放銀行最大挑戰還是在法規,開放銀行與個資法上其實有很大衝突,銀行如果把用戶資料給TSP,但TSP出現問題,法規上認定是銀行的委外行為,必須要負全責。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董事萬幼筠認為,資料開放的問題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主管機關與金融業者的心態,一方面傳統銀行必須面對經營思維的典範轉變,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亞洲鄰國的人才爭奪戰;此外,現在有些法規有多個主管機關,例如電信業者與金融業者的個資法分別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及金管會負責,監理強度不一,法遵成本也不同,未來應該要有單一機構如國發會來監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