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醫療科技大量走進臨床、居家與照護場域,讓原本只停留在電子化與行動化的智慧醫療應用,因為超低延遲的5G技術、人工智慧(AI)影像辨識、虛擬實境(VR)模擬開刀、物聯網醫療器材等科技突破邁出一大步,究竟醫療機構、醫材廠商、健康照護業者、科技新創如何運用最新的醫療科技,為大家開創更健康的世界呢?

儘管5G的出現,解決了智慧醫療傳輸延遲、頻寬不足、物聯網裝置連結有限等問題,但「只有高速公路沒有用,更重要的是要承載相對應的服務」,那麼,究竟哪些情境是未來10年內可能落地實現的智慧醫療應用呢?

5G實現遠距手術,開刀不用等床位

台北醫學大學人工智慧醫療研究中心主任康峻宏認為,去場域化可能是最大的改變。現在台灣每天有40萬人次去看醫生,未來在居家醫療、行動醫療、遠距治療的環境成熟後,大家不用到醫院診所就可看診,可以大幅減少交通時間及成本;事實上,日本已經做了10年,重點不在於遠端看診這件事,而是要創造醫院所沒有的互動場景,例如居家醫療可搭配家中AIoT感測器蒐集的資料,讓醫生身歷其境般獲得病患的居家資料,掌握更精準而完整的健康醫療資訊。

此外,將緊急醫療場域往前拉,也是一個重大的改變,過去要到急診室才能做緊急醫療處置,但如果能善用5G超低延遲的特性,在遠距進行緊急醫療及加護照護,就能提高治療效率。

IMAG4922
遠距醫療如能順利普及化,當遇到緊急狀況時,醫師更能把握住患者的黃金救援時機。
圖片來源:

康峻宏認為,遠距醫療或遠距手術要夠快夠精準,資訊交換至為關鍵,但所有資料傳輸的延遲要確保極小化,且網路必須維持高穩定度,才能及時回饋完成手術;如果遠距醫療與手術可行,醫院不用再進行幾百床、幾千床的軍備競賽,有些病患在家中也能獲得完好照護。

不過,5G醫療在臨床應用上仍有不少障礙。康峻宏引用PC雜誌的統計說,有61%的受訪者認為成本是最大考量,此外像是醫療終端設備、法律、醫療文化、醫學實證也都會影響醫護人員及病患的接受度;在這些因素當中,背景文化及應用場域實務仍是首要考量,畢竟這些都是「放之四海皆不準」,必須採用非常「在地化」的設計思維與數據。

AI助力輔助診斷,提升醫療決策品質

隨著AI與深度學習的浪潮席捲到醫學領域,不少醫學研究機構或科技新創都投入開發各種病症的AI影像識別判讀模型,藉以輔助臨床醫師判讀影像,提高醫療決策的品質與診斷準確度。

由中國醫藥大學衍生出來的長佳智能,就結合AI解決架構師、臨床醫師、巨量資料科學家的專業,打造以AI為工具的智慧醫療科技服務,並與宏碁、惠普、上銀、輝達(Nvidia)、趨勢科技、雲達等科技廠商合作,自建高速運算中心與AI開發軟體,並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合作,利用大量的醫療資料庫,訓練開發出超過80項醫療AI判讀模型,已導入醫療AI輔助診斷系統至20家醫療院所應用。

IMAG4941
強大的分析力,讓 AI 有機會成為臨床醫師最得力的助手。
圖片來源:

長佳智能執行長黃宗祺表示,醫療AI應用於影像辨識的發展相當快速,可有效協助臨床醫師快速辨別病症,降低醫師傳統判斷病灶的流程中所耗費的時間與醫療成本,此外還能提高臨床醫師判讀影像效率、減少檢查上因不同判讀者而產生的差異,得以提供更精準的診斷及看診品質。

舉例來說,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必須藉由眼底鏡影像,再根據血管、出血及斑點的程度來判斷進行評估分級,通常醫師會根據經驗花上幾分鐘的時間加以評估,但不同的醫師所做的評估等級可能有些差異;現在透過AI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判讀系統,可協助醫師更快速判讀是否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情形,同時還能一併評估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問題,這套系統如能應用到非眼科專業部門如家醫科、內科、新陳代謝科時,就更能派上用場了。

目前長佳已開發出「自動化骨齡輔助判讀系統」、「超音波乳房腫瘤輔助分類系統」、「肝臟健康評估管理系統」、「扁平足X光AI輔助判讀系統」、「肝癌電腦斷層-腫瘤範圍偵測」、「視網膜病變輔助判斷系統」、「胸腔X光異常分類篩檢」、「心電圖輔助判讀系統」等醫療AI輔助應用,均已進入驗證或臨床試驗階段。

另外還開發出一套「智慧醫療輔助診斷全解決方案」,無論是電腦放射成像、電腦斷層掃描、超音波、磁振造影等,或是血液檢驗、心電圖等檢驗數值,都可作為智慧醫療輔助診斷系統的模型訓練素材,且可遍及人體的所有部位。

運用MR學習精準解剖,翻轉醫學教學模式

許多醫學院的學生都得經歷非常難熬的大體解剖課程,但現在有了虛擬實境及擴增實境(AR)技術,不管是學生或實習醫師只要戴上VR眼鏡或透過手機,就能在栩栩如生的人體模型與解剖教學環境中互動學習,完全翻轉過去平面教材單一且無趣的教學方式。

IMAG2480
近幾年不斷進步的虛擬實境技術,也為醫療帶來新契機。
圖片來源:

宏達電旗下的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團隊,就跟國防醫學院攜手打造了全台最大的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解剖學教室,學生只要戴上HTC VIVE頭戴式顯示器,就能在真實與虛擬的解剖教室環境中快速切換,並可沈浸式重複自主學習精準解剖教材,且可搭配解剖圖譜,互相對照快速學習人體相對應的關係。

「MR混合實境的學習方式,能夠釋放老師的教學想像力,提供老師翻轉教學的關鍵工具,讓師生之間有更緊密的交流互動。」 HTC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總經理張智威說。老師上課時,可將虛擬的空間結合現實環境,突破之前VR無法與學生直接互動的缺點,從教學互動中觀察學生對於課程的理解程度,並且讓學習解剖的過程更有效。

目前DeepQ推出的3D Organon混合實境解剖教學應用,可呈現千種靜態人體模型,藉由拆解互動,能全面性的理解人體的空間結構立體概念,另有百種的動態模型,可讓學生學習關節肌肉移動甚至心臟的跳動方式,還可學習顯微解剖學,小至小腸的絨毛、乳糜管、肌纖維、腎絲球體等都清晰可見;另一方面,學生還可評量自己的學習狀況,透過VR解剖考題,就能在三維度解剖空間中解剖跑台考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