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 月上映,由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演的《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做為 36 年前賣座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的續集在各大戲院上映,話題熱門度和票房揭開出佳績,北美以 1.51 億美元一舉突破阿湯哥從影以來最佳開片票房紀錄,全球票房也以 2.6 億美元登上冠軍寶座。

《彭博》形容這樣的成績是傳統片廠對串流媒體的絕地大反攻。今年以來,串流巨頭 Netflix 與迪士尼股價均暴跌,反倒是「傳統片廠」派拉蒙影業(Paramount Pictures)股價表現卻小幅上漲,贏過大盤和串流平台,顯示市場已逐漸對串流媒體產生懷疑。

如今市場資本有逐漸往傳統片廠回流的趨勢,串流和傳統之間還有更多商業上的迥異之處,未來將會如何影響影視經濟的版圖?

真人明星 VS. 英雄 IP,誰含金量更高?

在串流平台上的電影,最為人稱道、含金量最高的莫過於那些知名的 IP(智財權)角色,像是漫威系列的超級英雄。

然而《紐約時報》指出,超級英雄都具有鮮明的角色特質,它本質上是屬於電影公司,而非演員,「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萊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的成功,或多或少都跟超級英雄的角色有綑綁關係。」

截至目前,就有 3 位演員扮演過蜘蛛人,更多達 6 位演員曾披上蝙蝠俠披風,也就是說,只要角色不亡,緊身衣和面罩底下的演員是誰或許並不那麼重要。

然而真正的好萊塢大明星走紅的道理並非如此,以湯姆・克魯斯為例,他沒有參與過任何串流媒體製作的作品,也並未加入任何超級英雄系列。他的招牌作品,從過去的《不可能的任務》系列(Mission: Impossible)到現在當紅的《捍衛戰士》,販售的都是他的個人魅力,他不需要倚靠電影公司創建的特定角色。

《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
圖片來源:

這種電影明星,具有廣泛的吸引力,超越了語言、國籍和世代差異,也就是說,他們可以憑藉他們的螢幕角色讓各個年齡層的人進入戲院,而非只吸引特定的粉絲群。

「這(捍衛戰士)不是一部大型視覺特效電影。湯姆實際訓練了這些演員,讓大家都能夠在真正的 F-18 中飛行和表演。」派拉蒙新任執行長羅賓斯(Brian Robbins)接受採訪時說。美聯社也評價《捍衛戰士》是在電腦特效、漫威超級英雄當道的世界中,證明由明星魅力、實際效果推動的電影仍有號召力。

靠粉絲經濟獲利,還是靠大金主投資?

而製作主軸應圍繞電影角色還是電影明星,則影響到該電影的獲利模式。

根據《彭博》報導,迪士尼 Disney+、華納 HBO Max 等串流平台的造勢大會,都是在為投資者和金主舉辦展示會,宣傳平台製作的新內容,以及某個特定 IP 背後的潛在利益,希望從金主身取得更多資金。

但像是《捍衛戰士》的造勢大會,就完全是粉絲取向:讓明星走紅毯,踏遍各大城市,最後一站停在法國坎城,演員們參與影展,電影公司也豪砸數百萬美元,將首映變成一場熱鬧慶典。

《捍衛戰士》靠粉絲吸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他喚醒了中年族群的「懷舊情懷」。《捍衛戰士》第一集於 1986 年上映,當年的觀眾大多正值青春期,他們透過大銀幕欣賞這部又熱血、又帥氣的「潮」片,並深深被片中熱血沸騰的革命情感所觸動。如今 36 年後續集上映,當年的「屁孩」們成為中年人,這種「懷舊」感,是將他們帶進戲院的巨大驅動力。

《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
圖片來源:

媒體分析師德加拉貝迪安 (Paul Dergarabedian)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湯姆・克魯斯在作品裡融入了和影迷共感的情感連結,而且也只有大螢幕才能為他的動作戲加分,多種因素相乘,讓湯姆・克魯斯,抑或是《捍衛戰士》的粉絲,都願意買單進電影院,一睹阿湯哥的風采。

資料來源:New York TimesBloombergCNBC

作者介紹 |

張庭瑋

特約採訪編輯

一名企圖用文字賴以為生的社畜、小時候真的有讀書的記者。
 
在《未來商務》新商業社群中與報導企業數位轉型、科技賦能以及商模創新的故事,也關注企業轉型過程中需要的各種「B2B解決方案」,以新聞工作者的角色,與企業並肩在數位轉型的道路上。
 
企業轉型故事、解決方案採訪需求請來信:fc@bnext.com.tw

分享